市民眼中的上海购物之变:从赶到市中心到坐等货上门

02.10.2014  07:28

  今年国庆节后半段,戚美敏阿姨准备和子女一起去四川旅游。这几天,家中快递不断:野餐包、零食、旅行洗护套装……都是她从网上商城购买的。自从年前儿子教会她网购后,这位65岁老阿姨的购物热情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网上东西多,又能货到后付款,太方便了。

  戚美敏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的“三街一场”,“那时候买东西就像出一趟远门。”30年间,上海的购物环境发生了飞跃式变革。现在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商业圈,晚上出门也不怕找不到地方逛街,而网购更打通了购物的“最后一公里”。

   从“一盏灯”到“不夜城

  回忆起年轻时的购物经历,戚美敏仍历历在目。“我小时候住在江湾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盐酱醋都在附近的粮油店凭票购买,而买衣服只有去‘三街一场’。”所谓“三街一场”,是指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以及豫园商场。戚美敏住的地方离四川北路最近,但每次去买衣服,仍然需要换乘两辆公交车,十分不便。

  更不方便的是晚上。“那个时候,一到晚上9点以后,附近商店统统关门,什么都买不到。只有到西藏路北京路口的星火日夜商店,那是当时上海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商店。”戚美敏告诉记者,那时每个月10日、21日、31日,是香烟票、白砂糖票购买的最后一天,如果还没用掉,晚上她就会和父亲一起去星火日夜商店排队购买。

  1990年以后24小时便利店的出现,打破了上海夜晚只有一个地方能买东西的局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共有6000多家便利店,主要分布在小区周边,其中大部分24小时营业,真正变成了购物“不夜城”。

   动动鼠标就有人送货上门

  今年9月,市商务委、市规土局公布了《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4-2020)》。在新布局中,市级商业中心将拓展到15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将达56个。

  现在,戚阿姨无论去五角场还是四川北路都相当方便,一辆地铁或公交就可直达。“感觉商场离家门口越来越近了。”以前“四大公司”都在南京东路上,四川北路也很少有1万多平方米的百货公司;如今,每个商圈的主要商场面积都远远超过这个规模,商品选择性也更为丰富。

  不过,让戚美敏感觉变化最明显的则是不出家门就能购物的地方——网上商城。“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儿子在网上买电子产品,包裹几天后就送上门,太方便了。”去年底,在儿子手把手指导下,戚美敏也学会了网购,大到空调、微波炉,小到零食、图书都在网上搞定,“动动鼠标,就有人送货上门。

   开门七件事”成突破口

  已退休的戚美敏每天早上依然会去附近菜场买菜,她不愿意在网上购买生鲜食品和水果,“怕不新鲜。”她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些东西也能“网上买、当场送”。

  “我国的电商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网上服装、家电等工业品比较多,而农产品发展速度较慢。”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告诉记者,目前生鲜在网购中的消费比重仅为0.4%,全程冷链的配送方式也存在一定瓶颈,他认为,电子商务未来将在“开门七件事”上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