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身份 见行动 做表率 | 全面落实、勠力同心,抗疫保卫战中的人文情怀—— 人文学院党员师生齐心抗疫纪实

23.05.2022  09:27

抗疫就是战役。人文学院党委在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同心战疫,共同守护师生身心健康。在持续的抗疫保卫战中,党员、教师、学生……在送饭、在理发、在搬运物资、在组织核酸检测、在登记需求信息、在安慰学生的情绪……。雨水、汗水、骄阳,在那一身白、一身蓝的忙碌的身影里,传递着抗疫保卫战中的人文情怀。

一、学院党委:全面落实抗疫政策

自今年3月学校实施准封闭管理,尤其是4月起实施分片区封闭管理以来,人文学院党委坚持统一思想认识、及时研究学院实际情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安排。学院党委将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心学习放在第一位,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支部书记工作会、全院例会、师生座谈会、班会等各类会议,及时学习和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上海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宣传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和最新防控举措,议题除与学生学习、考试和论文答辩等日常工作之外,主要涉及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支部建设、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党员发展、志愿者组织动员等工作,以及学生转运外地隔离、学生心理健康关怀、校内疫情情况沟通、学生自愿返乡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对策和举措。一方面,通过统一思想认识,避免出现认识不足、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克服了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准确把握学生动态,及时做好物资准备并策略选择,避免出现准备不充分、工作不到位的局面。

二、蓝色逆行团:坚守战疫第一线

3月中旬起,学校启动准封闭管理。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迅速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和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逆行团,按照要求经过一段时间隔离后进入校园参加一线防疫。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凯同志和辅导员邬蕾老师主动进入校园,与驻校辅导员李淮北老师一起,参加学生餐食配送、物资分发、组织核酸检测、协调解决学生困难等日常管理工作。

3月底,学院院长陈忠同志在经过学校图书馆两天隔离之后进入武东路校区,接力参加送餐到楼和学生管理等工作。4月3日起,学校实施分片区封闭管理措施之后,陈忠院长加入武东路校区防疫工作专班。此后,学院副院长林晖同志、院长助理兼新闻系主任王学成老师和入党积极分子李成龙老师,又先后经过博思楼7天隔离后加入到人文学院“蓝色逆行团”之列。接下来,副院长刘长喜教授、院工会主席刘松青即将由博思楼进入武东战区。在至今2个多月的时间里,蓝色逆行团的成员们每日三餐坚守岗位,及时到达学校食堂,领取好饭食后准时送到学生宿舍楼。他们丝毫无惧或冷或热、或风或雨的天气变化,他们完全不顾汗水浸透衣裳、雨水渗进鞋帮。他们只愿,分管片区的学生们能够及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劲头。他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校园疫情防控很快便会迎来胜利,青年同学们很快就会笑着走出宿舍大门、亲手触摸校内外春色。坚守中,他们成为这个春天里校园国最亮丽的那一抹蓝色。

三、战时楼宇长: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抗疫

李淮北老师,人文学院专职辅导员,毕业留院工作至今短短三年多。对于他来说,与往年春光不同的是,今年3月中旬到4月初的封校、封楼、足不出户战“”指令密接下达,奥密克戎病毒的强势来袭和近距离现身,完全打破了往常的学生工作安排和节奏。作为一名常年驻校的学生工作者,他完全没有时间迟疑和惊愕。4月3日,学校决定实施分片区封闭管理措施之后,李淮北老师被紧急召回到武川路校区学生公寓担任22号楼和23号楼的辅导员楼宇长,一瞬间完成从正常状态到“战时状态”的身份转换,即刻进入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隔离的战时工作新常态,承担起两栋楼500多名学生一日三餐的统计发放、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的组织安排、防疫和生活物资的接收分发,以及协助开展病毒感染和密接学生的转出转运、医疗废物的清理打包、学生日常健康信息的统计汇报,防疫工作事务繁杂、责任重大。在武川路校区防疫工作专班的统一领导下和兄弟院系辅导员们的大力支持下,他迅速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楼层长和志愿者队伍,很快便摆脱了心里没谱和管理混乱的工作困境,摸索出有序、高效的网格化楼宇管理诀窍,将武川路校区学生公寓园区疫情防护任务相对严峻的楼宇管理工作引上了正轨。除了两栋楼宇的疫情防控工作之外,李淮北老师还有条不紊地推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毕业班学生就业工作,利用晚上时间组织5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两场线上生涯规划月活动和一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线上云团课。

在李淮北老师看来,凌晨两点的会、早上六点多的物资、晚上十二点的医疗垃圾清运和回不完的微信消息不仅是我们抗疫战斗中的历史坐标,也必将成为久久陪伴我们的难忘回忆。他表示,“疫情期间,辛苦是肯定的,但每当看到汗如雨下也坚持送饭的老师们和无私奉献、辛苦付出的志愿者同学们,以及不断发来的‘老师辛苦了’的暖心慰问,便觉得这辛苦不算什么。希望同学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毕竟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相信我们很快可以迎来解封的曙光。

 

四、灵魂工程师:时刻关心学生健康

教师,向来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谓,强调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对学子们直接的知识传授、温馨的生活关怀、无私的爱心奉献、科学的方法导引和高尚的师德感化中启迪他们的心智和形塑他们的灵魂。今年3月中旬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人文学院的灵魂工程师们,对校内青年学子们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课堂教学、论文指导、支部活动、课外交流等各种场合,时刻关心学子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物资和学习进展等状况,适时地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政策宣传、疑问解答和生活帮助,全程关注密接学生转运隔离的进度情况并积极报名参加带队工作。对于教师个人无法解决的学生需求和问题,及时向学院党委反映和提出建议。

 

 

五、教授剃头匠:演绎人文情怀

学校分片区封闭管理至今已近50天。对于长期战斗在武东路校区抗疫一线的男老师们来说,春日里肆意生长的头发成为了大家共同的一件烦心事。为此,人文学院院长陈忠化身“剃头匠”,在完成送餐到楼等工作任务之余,把同新楼三楼的多功能会议室设置为“人文理发铺”,主动拿起电推剪、理发剪等一众工具,一边热情地唠着嗑,一边双手上下翻飞,为大家清理三千烦恼丝。在陈忠院长的带动下,新闻系主任王学成老师进校后也干起了剃头理发的活儿。“人文理发铺”的理发团队俨然成型,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给更多的驻校老师们带来轻奢体验。理发完毕的老师们,每每在感觉到浑身轻松、容光焕发,更有战“”激情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人文学科老师们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艺术、思维特色和生活情怀。

六、临时党支部:远赴外地隔离

2022年4月5日,根据上海市疾控办防疫工作整体要求,学校学校三门路研究生公寓里1号楼和6号楼的同学属于密接群体,需要全员转移到统一防控宾馆进行集中隔离。其中1号楼涉及到人文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10人,根据安排将统一转移到无锡的酒店。鉴于这10人中有8人是党员、2人是入党积极分子,为便于他们在异地隔离期间的协调管理以及参加组织生活的需要,学院党委经过研究决定成立临时党支部“人文学院博士生抗疫支部”,由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李茜兼任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在无锡隔离期间,临时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密切配合隔离酒店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认真组织好大家开展核酸检测、物资发放、信息报送等抗疫工作,积极开展并参加线上学习交流活动,支部成员之间相互勉励、互通有无,齐心协力完成了异地隔离的任务。隔离结束返校之际,临时党支部作为上海财经大学参加此次隔离的全体学生的代表,向无锡市政府和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送上温暖的感谢信与视频祝福,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七、人文志愿侠:守护学生宿舍楼

学校实施准封闭和封闭管理以来,人文学院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报名所在宿舍楼区的志愿者,化身一个个“大白”、“小蓝”,盯守着服务区域内同学们的每一顿餐食、每一次核酸、每一次物资发放、每个信息统计。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助力学校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的屏障。

争做志愿者不需要任何理由。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各个园区的志愿者名额有限,人文学院的同学们,不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者排着队抢着报名,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战斗”,“手慢无”成为一个常态。在三门路园区封闭后,硕士生第二支部书记沈霄豪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担任起学生志愿服务先锋队队长,他豪壮地说道:“我是一名上财学生,也是硕士生支部的书记,上财就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的‘战场’,上战场不需要什么理由,不上战场我想才需要。”在协助园区老师协调管理、搬运发放物资、指导志愿者工作等忙碌中,他被亲切地称为“志愿侠中的扛把子”。本科生党员张开新主动报名浴室消杀工作,把角角落落都仔细消杀到位,为武川路男寝的同学们创造安全卫生的洗漱空间。他认为,“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即便是简单的工作,小小的付出,只要人人都能行动起来,那也是一股不弱的力量。”李景官同学主动联系召集武川校区的其他几名战友和党员,组建了“爱心手拉手”抗疫志愿者小分队,自告奋勇地承担起确诊病例楼层垃圾清运的艰巨工作。从一开始穿上“大白”防护服行动困难,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他和伙伴们在圆满完成垃圾清运任务的同时包揽了发放防疫物资、协助核酸检测等工作。赵言溢同学从3月18日宁远楼第一次封控时起便主动请缨做志愿者,在至今两个月的志愿服务中从小蓝变成大白,虽然更加辛苦,但却毫无怨言,始终不渝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志愿者工作事无巨细,重在坚守责任和无私奉献。学校打响疫情保卫战以来,无论是在核酸检测、物资搬运、楼宇消杀、餐食分发、垃圾清运,还是在管理协调、信息传递、数据统计和排忧解难中,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学校的各个园区和宿舍楼,成为校园抗疫的一支重要队伍。核酸点位调度、进度反馈和对接、培训其他核酸志愿者等工作,是魏柯同学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天晴或风雨,她坚守在日复一日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志愿者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持不懈的战斗意志。郑安琪同学回忆道,在担任了19号楼楼层长之后,防疫志愿工作就没有停歇过,从每日抗原检测到核酸检测,从一日三餐的发放到物资的订购和派发,从每日的餐数统计到洗澡、洗衣等等事宜安排,一点一滴都凝结着志愿者们的辛勤汗水。薛岩同学主动承担楼层长工作,无私奉献,每日负责为同学们分发餐食、运送团购物资、组织核酸检测、统计上报抗原自测等各类数据。何杰生同学印象最深的一次志愿者经历是完成两卡车矿泉水的发放。“负责搬运的同学都要穿着密不透风的大白,十几个男生不停歇地把两大卡车矿泉水搬完,每个大白的脚底都是破的,衣服裤子都是湿的。”这次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含义。初心荷同学,在一次发放晚餐的志愿活动中,因害怕耽误同学们晚餐,在一个人搬运盒饭时因踩空而扭伤了脚。脚伤恢复之后,她又很快就回到了志愿者队伍。作为志愿者负责人的霍星羽同学,在一次因志愿者工作的失误导致一个寝室缺少一份餐时,将自己的豆浆和鸡蛋拿给了那个寝室。

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者工作,虽然繁琐艰苦,但也有不少乐趣,也有不少受益。作为19号楼的一个楼层负责人之一,刘苏华同学认为志愿者工作有三“”:一乐是对同楼层的同学越来越熟悉,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二乐是在核酸志愿者工作当中,学会使用了扫码机;三是分发物资时,也能切身体会到同学们收到物资的雀跃心情,快乐加倍。王鸿泽同学则认为志愿者工作是一天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调侃道:“穿大白服干活久了,会出很多汗,说不定还可以减肥。”万珺琰同学是校园防疫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的一员。她搬进了综合体育馆,在核酸检测和物资搬运志愿服务工作之余拿起相机,拍摄、记录校园防疫工作的点点滴滴。她发布在上财学联公众号的文章《SUFE抗疫|食记》收获了超过13000次的阅读量,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共鸣。

八、“宅家”教职工:热心社区服务

自3月底上海浦东、浦西依次实施全域封控管理以来,学院教职工纷纷变成“宅男”“宅女”,开始了网上授课、居家办公的工作新模式。根据市委组织部《致全市共产党员的一封信》的号召和要求,全院47名教职工党员第一时间全员完成到社区一线报道的要求,积极发声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带动家人亲属和周边群众参加核酸检测,坚决服从社区抗疫管控安排,做到足不出户。同时,自觉亮明党员身份,主动接受所在社区党组织统一指挥和安排。

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院已有150余人次教职工参加了家庭所在小区的生活垃圾清理、生活物资发放、团购物资配送、核酸检测协助、抗原自测数据统计等志愿者工作,在社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中发挥了先锋表率作用。

(供稿:魏南海 供图:李淮北、沈霄豪(学)、李茜(学) 编审:任斌 收稿日期: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