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看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新常态下我国畜牧业的破局之路

16.06.2015  10:53

羊年伊始,亿万农民就收到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这就是在2015年2月1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凸显党和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提到了一个尤为关键和值得关注的字眼——“新常态”,即当下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谋划任何一个行业的未来,解决其方向和道路问题,都必须深刻分析当前该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征,即该行业的“新常态”。那么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我国畜牧业的“新常态”具体又该如何理解?在2014年岁末的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第九届)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我国畜牧业的“新常态”呈现出增产难度逐渐加大、消费主导生产的特征更加明显、非传统挑战和风险日益增多等三大特点。

在上述新常态下,畜牧业如何破局,迎接新的挑战和矛盾,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我们找到了答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强化政府扶持、发挥市场作用,其中涉及的养殖结构调整、家庭农场培育、畜禽污染防治、食品安全管控、目标价格改革、电商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的要求,为我国畜牧业走向现代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散养退出将加快,规模养殖比例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传统的小规模生产为主,在畜牧业则表现为散养。但散养方式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又难以管控,并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要求。散养的上述弊端必须通过规模化养殖才能解决。散户退出,规模化养殖快速跟进,乃大势所趋,国家对此也是大力倡导并极力推动。自2010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创建工作,通过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我国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以生猪为例,预计到2015年,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达到50%,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的规模化水平仍是未来我国畜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家庭农场发展将提速,新型经营主体形成

如前所述,欲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必须淘汰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但在组织规模化生产时,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若养殖规模过大,将随之带来包括投入成本高、疫病风险大、粪污处理难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改善农业环境,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确定经营模式后,就需要选择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为单元组织生产的家庭农场无疑是适度规模养殖的最佳经营者。这是因为首先,家庭农场可有效组织适度规模的生产。家庭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特殊利益共同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行为。家庭农场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和激励等问题,最大化地降低管理和生产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运行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其次,家庭农场也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受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自身经营能力所限,家庭农场不可能像产业化龙头企业那样发展超大规模的养殖,而只能保持适度的养殖规模。

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中小型的家庭农场是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微观经营主体,有效支撑了欧洲农业100多年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在我国,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政策的鼓励下,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迅猛,在全国遍地开花。

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适度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且国家也已从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如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方面着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将零碎土地集中形成规模,以解决家庭农场的土地需求;针对家庭农场贷款难问题,创新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服务,以解决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

畜禽污染防治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随着养殖规模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防治畜禽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行了重点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字眼,在2014年以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都强调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视。在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还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思路在发生变化。一是,对于畜禽养殖污染,由单纯防治向资源化利用转变,以期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如2014年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环境治理的负担,而是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培育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于违法排污的惩治力度在加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意味着国家对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将达到空前的力度。

食品安全监管将从严,产业走向规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瘦肉精”、“速生鸡”、“江西病死猪”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断挑战着国人的神经,挫伤了民众的消费信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政府责无旁贷。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用了3个“最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表明了政府对食品从严监管的决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到“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文对“食品安全”的表述多达7处,由此可见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国家花大力气加强食品安全的管控,在捍卫人民群众饮食消费安全的同时,也可倒逼食品相关产业走向规范化。就畜牧业来讲,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生产流通领域试行的二维码追溯体系,以及在各大商超、农贸市场推行的肉类追溯信息终端查询体系,都使得畜牧业的生产、畜产品的流通过程更加透明,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从而使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能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加大了食品安全的责任追究力度,如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严厉问责政府的监管失职行为,从而使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敢有”。

农产品目标价格将推行,市场机制凸显

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对农民收入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为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家采取了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手段,但这些调控手段过于简单,虽有短期效应,却难以治本,甚至释放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农产品市场。在意识到上述调控手段的短板后,政府开始逐步减弱行政干预,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开展目标价格改革,以完善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以生猪为例,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犹如过山车,令养殖户叫苦不迭,因为他们期望的是稳定的收益,而不是巨大的风险。虽然有政府的冻猪肉收放储计划为他们“撑腰”,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在2014年生猪市场行情极度低迷时,国家曾先后两次启动了猪肉收储工作,虽然使生猪价格暂时止跌回升,却依然没有改变生猪养殖深度亏损的局面。为寻求更为有效的生猪市场价格调节手段,政府开始将目光转向目标价格。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探索粮食、生猪目标价格改革保险试点,希望利用保险这种市场化的手段对生猪的价格风险进行保障。就目前北京、四川等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推广情况来看,这种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也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普遍欢迎。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也说明国家对这种市场化调节手段是认可的,这将有利于稳定生猪市场,保障养殖企业及农户的根本利益。

涉农电商将发力,农产品流通方式或变革

谈到电子商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电商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尤其是在家电、服装、化妆品行业,电商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商业形态,并已颠覆了传统零售业,然而在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领域,电商却是刚刚兴起。有数据显示,生鲜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电商的渗透率仅有1%左右。这并非由于农业不愿“拥抱”电商,而是由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但电商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却是不可阻挡的,况且随着农业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和冷链运输体系的完善,制约农产品电商的瓶颈也终将被打破,农产品电商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除了有自身巨大的成长潜力的驱动外,国家政策的鼓励也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重要推手。翻阅近4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从2012年首次提到农产品电子商务,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到2013年的“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到2014年的“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再到2015年的“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产品电商的认识由浅入深,支持力度由小到大,指导要求也更加明确。

既有发展前景,又有政策扶持,农产品电商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除阿里巴巴、京东商城、顺丰优选等专业的电商平台在加快布局农产品电商外,包括大北农、雏鹰农牧在内的一些农牧业巨头也开始“试水”电商,以抢占未来更多的市场。如雏鹰农牧正逐步压缩其雏牧香专卖店规模,将产品的终端渠道销售转型为电商运营模式,确立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借助游戏、社交平台,依托粉丝经济,并有效结合电商平台的新型营销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电商将引领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进入新时代。农产品电商有助于促进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信息通畅,减少流通环节,从而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作者: 王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