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赵奇奇——在上海出生 又回到贵州读书

05.06.2016  13:50

图片说明:赵奇奇透过宾馆的窗户,看看夜上海。

  6月5日消息:“我觉得上海是一个魅力繁华的地方,这儿的老师对我们很好,小朋友很可爱,在这个地方,我交到很多小朋友,他们活泼、乐观、和谐、友好,我很喜欢他们。在这里我看见了高楼大厦,游玩了东方明珠,坐上了游轮,这些以前都没玩过,第一次玩,觉得挺好的。这里的居民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很讲究卫生。上海是一个干净、繁华的城市,我怎能不爱它呢!”——离开上海前,赵奇奇在宾馆的信纸上写下上面一段话,作为“六一”节的感言。

  11岁的赵奇奇是出生在上海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一直长到五岁,他才离开上海,回到遵义市正安县老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一次在个什么地方跑,跑着跑着就摔倒了,这是我对上海唯一的印象”,赵奇奇告诉记者。

  事实上父母确实也没有时间精力带赵奇奇出去玩——“我们那时候在松江,一年也就赚个两三万元钱,厂里工作也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玩。奇奇两岁的时候,家里有人生病,我们带着他一起回老家住了两年,然后又出来打工,5岁的时候又送他回老家准备读书,然后奇奇就再没来过上海”,赵奇奇的妈妈吕林告诉记者。

  赵奇奇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出生,因为读书回到老家,和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只有春节才有机会和爸爸妈妈见上一面。根据“春兰计划”的前期调研,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目前在校0至14岁的留守儿童共有150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5%,其中隔代监护的有13450人,1682人亲朋监护,无人监护的有172人。赵奇奇,就属于隔代监护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一般一个礼拜会给家里打一两次电话”,奇奇的爸爸、34岁的赵仁勇告诉记者:“这孩子学习还不错,在班级里只拿过一次第三名,剩下的都是第一名。我告诉他不要欺负别的同学,要是被人欺负了,就告诉老师。

  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赵奇奇是个乐观向上的孩子,在中福会少年宫准备演出活动的间隙,和少年宫的孩子们很快熟络了起来,无论是记者的采访还是老师的提问,都回答得落落大方。只是对于少年宫草坪上的游玩项目,奇奇表现得没有什么兴趣——“我们老家比这儿好玩咧”,奇奇说,并且在一项学习西方就餐礼仪的游园项目前,毫不犹豫地扭身就走。

  赵奇奇这次来到上海,最主要的任务是参加“春兰计划”的启动,这项由中福会发起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将通过幼教师资培训、在当地建立示范型“种子”幼儿园、帮扶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向外来建设者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面,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春天代表播种,兰花是贵州省省花,白玉兰是上海市市花,‘春兰计划’意喻沪黔两地携手关爱留守儿童。”中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赵丹妮介绍说,“2016年试点工作重点选取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2所乡镇学校和上海市的1家企业先行开展。我们希望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为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和同行的其他三个孩子一样,赵奇奇在“春兰计划”启动仪式上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时哭了,如果这泪水代表着分离之苦与相聚的欢乐,那么更多的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爱护,将会让这些泪水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