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上海出版界集结出版一批多元视角下的抗战主题力作

15.08.2015  14:25

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整整70年了。即将于下周三开幕的上海书展上,抗战类图书成为浩瀚书海中的醒目主题之一。沪上一批出版社从史料研究、非虚构、文艺创作、翻译引进等多个角度入手,推出多元视角下的抗战图书。那段全民同仇敌忾、捍卫民族主权的烽火岁月,全面、生动、立体地活跃在众多出版物中。    

亲历过抗战前线并写出百万字小说《战争与人》的92岁作家、老记者王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每隔一段时间回望历史,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并趋近真相。“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既存史料的整理搜集,加上与时俱进的解读,我们才能从缅怀中找到对接当下的入口。我们需要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战争讲述,优秀出版物肯定是超越单一的纪念功能的,哪怕再过几年几十年,读来依然受益。”    

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再现淞沪抗战全貌  

不抵抗无以为人无以救国。与仇日拼命,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国运。”《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这番慷慨陈词重现淞沪抗战的英勇士气。今年上海书展期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推出的12辑32册《淞沪抗战史料》,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选辑汇集了两次淞沪会战期间的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等史料。有专家认为,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再现淞沪抗战全貌。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说,编辑团队充分整理利用这一精神宝库,不仅填补了研究空白,亦能引起民众关注。战争中的残酷与温情、动荡与坚守,透过战地记者报道、亲历者日记、军队文献等一手资料浮出水面,人们触碰到的,是活生生的战时样貌。    

二战结束至今,国际社会往往多记得纽伦堡审判,却淡忘了东京审判。对于遗忘漠视,甚至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人而言,启封这段被时光渐渐湮灭的宝贵记录刻不容缓。在东京审判研究的世界舞台,中国如何发声?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说,首要即是打破语言壁垒,让更多国内研究者和读者便利阅读、查考基础文献资料。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是东京审判庭审文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加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等关键文献的面世,丛书充分证明日本对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人民所犯下的残虐罪行,铁证如山,是对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罪行的最直接有力的驳斥,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从不同视角再度发掘抗战中的人与事  

有专业人士认为,面对抗日战争,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论述方式,比如政治史、经济史、军事装备、知识分子心态、文学思潮等不同视角。每一领域都会带来独特的体会与发现。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新闻老战士与抗战》、萧乾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从战地记者的视角打量血与火的残酷。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关口,一批新闻老战士勇赴前线,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使命感,用亲身经历及真实细节,坚持写稿,忠实记录下前线民众遭受的苦难,这对于鼓舞部队战斗士气、激励军民奋勇抗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广大爱国的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文艺救亡使命,他们奔赴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拿起画笔做刀枪,创作出许多鲜活生动的宣传画、连环画、漫画等。《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画》则收集了270幅抗战时期宣传画,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激烈场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暴行,真实反映出敌后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生活与信念坚守。70年前那场大决战虽已结束,战争阴霾却留下了许多历史命题。《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年警示录》《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诺曼底登陆》《历史密档中的二战》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经典著作,站在全球视角对战争进行回顾。    

来源:《文汇报》 2015.08.13 第01版 要闻    

原文: 我们需要有态度的战争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