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迹忆:山阴路"拾秋者"的自述

14.11.2014  16:44

  从吟游诗人到茶馆说书,似乎所有的故事,讲述者都是人。这一次,跟着《申·迹忆》,让一棵飘落着树叶的梧桐树告诉你,这个城市“拾秋者”的故事……

  和许多人一样,当看见叶瓣变黄

  我就知道,秋天来了

  有这样一群人,开始忙碌起来

  你看,就是她

  我称之为“拾秋者

  哦,忘了自我介绍

  我是山阴路上的一颗梧桐

  对,就是鲁迅故居的那条山阴路

  这个季节,我以落叶卸去夏装,“拾秋者”以长袖敷体。今天来陪伴我的这位“拾秋者”,她叫古雪娇。每个凌晨,小古一双跑鞋、一把扫帚,一袭蓝衣,她挥动扫帚,扫去我的夏装——一地金黄。她告诉我,落叶是浪漫的,现实是骨感的。你一定觉得下图这样落叶的氛围很浪漫?听听我从她那儿了解的真相吧。

  我居住的山阴路人文气息浓郁,鲁迅先生的故居也在这儿。老上海的小马路,典型的小巷子、小弄堂,你来过就会爱上。是的,落叶缤纷时,这儿美极了,是一首自然谱写的诗。也有外国友人倡议不要扫落叶,让它成为景观,落入土里也可成为肥料。

  可真相是,上海马路无论大小多为水泥地、柏油路的硬覆盖,我们作为行道树,都在主干道两侧,落叶很难与土壤接触。秋天空气干燥,遇到火星落叶还容易引起火灾。不仅如此,遇到雨天落叶会把道路弄得更湿滑;如果堆积在排水井盖附近,则极易导致排水不畅。

  这天,凌晨五时许,天微微亮,“拾秋者”就出现了。笨重的扫帚在她的手中灵活地舞动。在她与同伴的闲聊中,我得知这位“拾秋者”是位85后的上海小姑娘。不怕脏、不怕累,从看到老鼠会尖叫的女孩子,变成看到粪便也会淡定处理的女汉子,这让她周围的人都惊讶于她的迅速成长。而她从未抱怨过什么。

  “唰唰唰……唰唰唰……”她扫地的声音我听了有三年。每天六点半,对白领们来说是艰难的起床时间,而此刻,作为“拾秋者”的她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清扫。当你出门,不见落叶,看到的只会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清爽路面。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不怎么上台面的工作。可小古却做的满脸笑容,有人问起苦不苦?她会答:”在这样文艺的路上扫地,很舒心啊。“心态好,是她在我心目中的标签。当然,这份工作也得到了家人、亲人的肯定和支持。聪慧的她还改良了自己的簸箕,在两边拉上了铁丝网,这样不仅能装更多落叶,也不容易洒出。给簸箕装上两个小轮能动得更快。我想,这就是你们人类所说的,创意来源民间。

  用大扫帚扫落叶方便,但不久,袖子就会磨出毛边。因为,大扫帚的杆儿是竹子做的,难免会有毛刺。对于像小古这样的“拾秋者”来说,被扫帚毛刺刺到流血,那是常有的事儿。即便这样,她仍乐观地笑侃:“我们的扫帚会咬人。

  可小古这样的聪明人怎么会放任扫帚“”人?在与老师傅讨教经验的过程中,她发现所有的“拾秋者”都会随身带着一件独家的装备——美工刀。作用就是当扫帚出现毛刺时,果断刮掉它。

  看看小古的扫帚,经过长时间拿握和多次的修整,整个杆儿泛着柔和的光泽,彷如文人墨客所说的包了浆的古玩。扫了三年,小古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事儿。如果只限定于秋季,那便是为了小事争吵,最后“向左走向右走”不欢而散的赏落叶情侣。还有,相互扶持,一起晨练的老夫妻。

  “落叶对于我们这行来说,或许并不浪漫,但这个季节会让人温暖。”小古就遇到过,向她嘘寒问暖的行人、感谢她美化街道的老人。关切的眼神,暖心的话语,让原本寒意袭人的早晨,温暖如春。

  不过,遇到一边吃瓜子一边走路的行人,有着细腻情感的处女座小古也不禁感伤,只能带着扫帚跟着瓜子壳走。

  故事说到这里,你应该发现,我说的“拾秋者”就是你们所称呼的环卫工人,如果按照服装颜色而言,他们就是我眼中的“蓝玫瑰”。

  为这些“拾秋者”喝个彩吧,也请体谅他们的工作!

  因为他们,城市才更美好!

  总有些人、有些事物会触动你的灵魂,总有些人扎根在你心里,他们亦师、亦友,亦或是你前进的力量。东方网已陆续推出《申·迹忆》系列故事,为您讲述那些人和这座城之间的故事。

  欢迎关注“东方网”订阅号,并私信告诉我们您想要知道的“他们”,我们将为您寻找他们在上海留下的“迹忆”。说不定,下一期讲述的就是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