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出梅”无根据 气象专家:已向盛夏过渡

18.07.2016  05:38

  原标题:梅雨期尚未结束,今天又将转雨气象专家:申城已从梅雨期向盛夏过渡

  昨日进入三伏第一天,上海难得过了个干燥的好天,这也让何时出梅成了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人说7月底前难出梅,有人说昨日已出梅。

  不过气象部门表示,梅雨期尚未结束,今天又将转雨。目前上海已处于梅雨期开始向盛夏过度的阶段。

  “申城出梅”并无根据

  昨天虽然阳光羞答答,白云唱主调,但天光明亮热烘烘,一点也没有要下雨的意思。最高气温也热腾腾地升到了32.0℃。这般光景,让有的气象爱好者做出了“昨天出梅”的判断。而就在几天前,网上还在传上海这次梅雨可能到8月才能结束。民间气象达人小善表示,出梅日期尚不能确定,可能在7月20日,21日起可能出现连续高温天气。

  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表示,目前申城已出梅的说法并无根据,今明两天申城依然有雨水,从20日起的确会迎来一段连晴的日子,申城目前也正处于梅雨期向盛夏过度的阶段。

  据悉,上海出梅必须符合三个条件:首先,位于东经120度至130度的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北纬26度或更北;第二,日平均气温高于27℃,最高气温高于30℃;连续6天以上无雨。

  气象预报显示,今天最高气温仍为32℃,明天约在34℃;20日以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转为以晴热为主的天气,连续三天申城维持高温日,最高气温预计在35-36℃,体感温度肯定会更高一些。

  昨天迈入三伏天

  黄梅天没有离去,昨天我们正式迈入三伏天。

  “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天一般为30-40天。今年的“三伏”从7月17日起,将一直持续至8月25日。俗话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天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主任医师苑素云表示,从中医角度来讲,目前我们已经迈入了“长夏”阶段,此期间温度逐渐升高,而湿度依旧,会导致湿热偏重,容易耗气伤津,人们普遍会觉得口干、乏力、胃口不佳、提不起精神,因此日常生活、饮食、运动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改变。

  首先此阶段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原则上建议挑选一些汁水较多,而糖分又不是特别高的瓜果蔬菜,比如番茄、冬瓜、绿豆、百合、薏仁等等。由于夏季暑热较重,人们贪凉饮冷的情况比较普遍,人们普遍喜欢直接食用一些生冷或者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食物,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暑,却有可能对脾胃造成影响,建议大家将冷饮、冰品从冷柜中取出后稍微放一放,不太凉了再吃。

  炎炎夏日,人体出汗量增多,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群要注意掌握运动强度,注意保持足够的体力,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要少到户外活动。运动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大量出汗时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而中老年人也应尽量选择一些偏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游泳等。

  此外,在高温加高湿的影响下,体感舒适度较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往往会觉得有点“”,在空调环境中避暑之余,也要注意早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由于体内内热较重,容易火气较旺,大家应注意调节,尽量保持情绪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