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区的“一块田”试验 ——广东清远市推进土地整合见闻

22.01.2017  18:31

广东清远,依山傍水而生。

这里拥有丰富的地下水系与典型的石灰岩地貌,丘陵与山地面积占70%,西江两岸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这里背靠繁华的珠三角经济腹地,却被极度零碎化的耕地长期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户均承包土地约3.5亩,一户少则六七块地,多的达到四五十块。

如今,在这片土地砥砺深耕了百年的清远人,正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一条规模发展之路,开始了一场以“一户一田”为样板的改革试验。

按照中办发[2014]61号文件“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政策精神,2015年3月,广东省农业厅印发了《关于鼓励通过互换解决农户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土地整合,完善田间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实现承包地块相对连片。清远市财政安排3300万元推动土地整合工作;2016年3月,财政部、发改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市县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的意见》,确定清远市为全国首个涉农资金整合地市级试点单位;同年4月,清远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印发《清远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2016年工作要点》,引导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创建“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整合)示范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地积极开展土地整合。

日前,记者来到清远市,记录这场特殊的试验为粤北山区带来的深刻变化,见证曾经荒芜废置的零碎地如何变作农民手中来之不易的“一块田”。

        减少地类差别置换“插花”土地

小雪节气刚过,英德市横石塘镇新屋村的水果玉米到了成熟的季节。“以前,大家做梦都想有一条机耕路。现在修好了,60多岁的老人在田头装上玉米就能拉到市场。”新屋村理事会成员朱伟国告诉记者。

新屋村共有69户670亩土地,偏远闭塞的交通条件成为土地布局零散的主要原因。“之前没修路的时候,路不好走。二轮承包分地时谁都不愿要离得远的。只能把土地远近交叉分配,每户都分了4-9块。”朱伟国说。

2015年年底,村理事会利用市政府拨发的5万元涉农资金,加上村民自筹等共10万多元,修建机耕路,每户出一名劳力,2016年1月份全部竣工。

基础设施的完善减少了地类差别,为互换并地提供了必要条件。2016年7月,新屋村理事会召集村民开会,商议将零散地块通过等面积置换的办法,调整为一户一块,方便村民耕种。由于村里土地肥瘦差异原本不大,且大多是家庭内部兄弟之间自行调整,不到半年就完成置换,实现了每户1-2块地。

同样以整合为契机在土地上做文章的,还有阳山县黎埠镇升平村。全村耕地面积3369亩,几个村小组的土地交错分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独特的“插花地”。“以前村民种地来回跑,既耽误工夫又容易产生矛盾。我们这次调整,就是要把分在东南西北各处的土地都集中在一起。”升平村党支部书记班贤文对记者说。

2015年11月,通过村民代表开会,升平村确定了“先村组、再农户”的整合方案:首先以村组为单位,每两组同一面积的地块互换,实现一个村组土地集中连片;接着,村组内部再按照原来各户土地面积比例分到每家每户手里。

通过整合,升平村5个试点村组430块土地整合为224块耕地,由平均每块土地0.67亩扩大到1.24亩,最大一块面积3.7亩。同一村组基本实现集中连片。提起这两年走村串户,跟土地“较劲”的日子,班贤文对记者说:“最难做的还是群众的思想工作。

        立足农民自愿做通群众工作

现在耕田的都是老人了,年轻人都去外边打工。等再过几年,老人们耕不动了,就会有更多土地丢荒。只有把土地都整合好,才能吸引更多专业的农民或经营主体来耕作,农民的收入就能上涨一大截儿。”说这话的,是现任升平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江建青。

2013年,根据市县将村民自治重心下移的部署,升平村的前锋、四新、联合、东风、中心5个村民小组民主选举产生了以江建青为理事长的新一届村民理事会。上世纪90年代末就外出从事工程建设的他虽然一直身在异乡,但家乡这片土地的发展一直是他放不下的心事。听说村里要开展土地整合,江建青暂时抛下了手头的生意,从肯尼亚工地回国,协助村委会推进“一户一地”的整合工作。

然而,一听说要换走自家的土地,许多村民都表示反对。“一方面,农民不了解土地整合要做什么,因而对我们不信任;另一方面,村里的土地有肥有瘦,距离水源远近不一,协调起来很困难。”江建青说。

今年62岁的联合村村民何群娣家里原有4块土地2.07亩。“整合之前单块面积太小,种什么都不合算;交给别人种租金又太低,甚至要倒贴人家几百块肥料钱才有人肯种。”何群娣说。

针对这样的情况,江建青给她算了笔账:以前种水稻请人机械化收割,服务费要180块钱一亩;土地连片后,一亩地能省下100块钱左右费用。其次,成规模后如果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种植果树、搞蔬菜大棚,租金至少可以达到400块钱一亩。经过反复劝说,当初反对最激烈的何群娣也动了心,最终同意将自家土地通过置换整合为两块,扣除机耕路的公摊面积,共2.01亩。

那段时间,她一见面就骂我,像打架一样。但是看到整合后的效果,去年春节还请我们去她家吃饭。”江建青笑着对记者说。

在农村,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宗族的影响。所谓村民理事会就是由村里有威望的乡贤或是老辈人组成的自治组织。他们利益相同、文化相通、血脉相连。只要发挥好理事会的作用,很多问题都能顺利化解。”阳山县副县长杨坚强说。

如今,村理事会成员将村民组织起来,利用冬闲时间尝试搞旅游项目,集合何大姐家在内的500亩土地,种植油菜花、格桑花和百日草,充分利用阳山的地理优势吸引广州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资源统一规划壮大集体经济

离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不远处,有个远近闻名的九龙小镇。古朴的角楼依山而建,山脚下的小路旁,几十亩荷塘与远处的群峰相映成趣,让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去年3月份,英德市九龙镇14个村民小组按照集体统筹、村民自愿的原则,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与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九龙小镇国际生态农业度假区项目。“以前土地零碎化,水利设备长时间没人维修,加上这里处于低洼地段,每年发生2-3次水淹,造成土地大面积丢方。”英德市副市长兼九龙镇党委书记黄永晨向记者介绍,公司参与进来后,首先修整农田基础设施,返聘当地农民整理荒地,实现复耕,每人每年可获得3万元左右的劳务收入。

在去年的十一黄金周,度假区人气很旺。收入最多的村一天仅停车费就超过两万块钱,为村集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黄永晨说。

背靠度假区,活石水村也开始走上了统筹资源、规模发展之路。活石水村有水田180亩、旱地150亩、山林500亩,80户共393位农民中,在家里种地的不到一半。为了避免劳力缺乏带来的土地撂荒,从2015年开始,村里土地由农民自愿委托给集体统一规划安排:“每年的正月初三,村里召开家长会,谁需要耕田就在会上提出来,说明需要耕种土地的面积数,村集体就把相应的土地分给他,超出自己份额的土地按一年200块钱一亩的价格交租赁费。”村理事会成员罗观林向记者介绍。

我们优先满足本村人的耕种需要,剩下本村人不耕的再由村集体统一出租给外来农户。目前,本村农户耕地面积占总数的6成左右。”罗观林说。

这种模式比较灵活,适合集体经济比较发达、而村内人口大多外出打工的情况。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户如果在外发展不顺利,回到村里还有他自己的一块土地可以经营,避免了农民进城带来的失业又失地的问题。”黄永晨说。

记者 陈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