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快变城隍庙了? 委员:必须升级的关键时刻

10.06.2015  10:35

  原标题:品质变味,“田子坊快变城隍庙了”政协委员呼吁田子坊到了必须升级的关键时刻

  打“文化牌”的田子坊,如今却被指因商业化过浓而缺少文化气息。

  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际,市政协文史委,市规土局、房管局、文物局,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再次走进里弄,聚焦田子坊的“升级之困”。有专家提出:田子坊设计之初的创意产业不复存在,过度的商业化让其失去了老石库门的文化韵味,田子坊到了不得不“”的关键时刻。对此,政协委员呼吁政府积极介入,干预探索田子坊的升级模式。

   商区“超载”的矛盾

  穿梭在田子坊狭小的里弄之间,混迹于上海本地人、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的人群中,抢入眼帘的是一间间商业化的小店铺、酒吧、摊贩、餐馆。位于泰康路的田子坊,如今无论从游客数量和商家数量上,已逐步赶超新天地,展现给人们上海老弄堂海纳百川和杂居文化的丰富形态。然而,田子坊发展到今天,一批石库门保护的专家学者开始传递出不同的声音。

  “田子坊由于没有统一管理招商,很多商家偷偷卖假货,从义乌、七浦路批发来的商品也在卖,像民间的襄阳路,损毁的是田子坊的声誉。”座谈一开始,田子坊商会副会长仇为一首当其冲,指出了问题。据悉,他是早年入驻田子坊的商家之一,租过办公室、开过瑜伽馆、如今在一楼开了一间酒吧,然而日渐增加的租金也让他的经营不堪重负。

  作为2004年第一家出租的原住民,周心良的租金随着田子坊的名声大噪而逐年增长,目前一间客堂间的月租金高达3.5万元。尽管如此,他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如今引来了不少炒房客,有二房东,甚至三房东、四房东、五房东,一边是被租金压得艰难经营的商家,一边是下降的商品品质。

  在田子坊管理办公室主任敖建国看来,超负荷人流带来的安全隐患值得警惕。据他统计的数据,今年“五一”节假日的日游客量达8万人,远远超出田子坊七八千人的承载量,安全隐患很大。“田子坊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如今引入太多商家和人群,明显承载超负荷。

   有无“文化”之争

  “以文化为资本发展街巷”是田子坊改造运营的理念,田子坊通过“弄堂空间”+“文化资本”的联合,进而实现对于个性化文化概念的成功打造。

  然而,打“文化牌”的田子坊如今却被诸多专家认为因商业化过浓而缺少文化气息。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王林眼里,田子坊是上海石库门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但如今原先打造“创意产业”的初衷不复存在,整个街区品质下降,隐患重重。“艺术家都搬离了,游客们再来田子坊,感到失望了,这里快要变成城隍庙了。”王林和众多政协委员呼吁,政府借助民间力量,共同调整业态,提升街区品质。

  不过,针对有无“文化”的说法,田子坊商会会长吴梅森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田子坊的存在当以文化为灵魂、以商业为基础,目前每年税收3000多万元,解决了8000人的就业岗位,有20多个国家参与经营,这些都显示了田子坊的成功,至少优点远大于缺点。

  对此,敖建国提出,下一步将调整田子坊的业态,恢复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与风貌保护相结合,提升艺术创作比例。

   升级“民宿”之困

  的确,如众多专家所说,田子坊的发展到了不得不变的阶段。记者采访发现,原住民对开展民宿的呼声很高,但至今藏在地下,见不得阳光。

  吴梅森告诉记者,目前田子坊内,大部分一楼房屋已租用为商铺,有些二楼的房屋也已改建为咖啡馆。然而,三楼、四楼的小屋却因面积小,楼层高而难以出租。田子坊长期处于民居与商业交错的环境中。

  “白天在田子坊看画展、逛商店,晚上去酒吧小酌,再入住二楼的小厢房。清晨起床后,到弄堂喝豆浆、吃油条……这是理想中的田子坊的24小时。”吴梅森告诉记者,游客在田子坊大多仅停留几小时,无法真正体验石库门生活。而随着民宿的开拓,商户的营业时间可以延长到更晚,可以打造完整的田子坊。“有石库门研究专家考察了各地旅游景区内比较成熟的民宿,倾向于参考乌镇民宿的做法,在田子坊服务中心附近,设置一个民宿总服务台,游客可以在这里预定民宿,办理登记、入住、退房等手续。田子坊管委会和田子坊商会将共同组建民宿相关管理公司,从居民处租借房屋,进行统一修缮。民宿所得收益中的一部分,也将用于田子坊的整体管理。但是我跑遍了公安、房地局、旅游局等多个部门,没有一个部门愿意牵头协调此事。”他告诉记者,目前坊内已有几家民宿推出,但都是暗地经营,得不到政府法规的支持。

  作为石库门开发保护的先行者,一行专家学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尝试,让田子坊率先吃到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