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师发展路线图”导航队伍建设

16.10.2014  23:24

  2011年,在整合Med-X研究院与原生物医学工程系资源的基础上,上海交大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院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及医工(理)交叉科学发展的需要,分设“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工程”、“医学影像与信息”、“纳米生物材料”、“系统生物医学”、“疾病生物学”六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究与教育人才。中国工程院陈亚珠院士担任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徐学敏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从2010年就开始实行现有教师、科研人员聘期和新聘人员国际评估工作。通过国际同行评审,为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设立了一条快速发展通道,同时设立了一个相匹配的薪酬体系。作为全校六个“并轨”试点学院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有一张自己的“教师发展路线图”。路线图上有三条并列的主线,分别是学校的常规职称体系、学院的Tenure体系,和学校的绿色通道引进人才体系。三个体系兼顾并覆盖现有教师队伍中人员之间水平差异的同时,通过国际评估途径构成一个可以融通三个体系的职级晋升路线网。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推出学术荣誉体系并即将推出长聘体系,学院已开始着手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使学院已实行了5年的评估体系有效地与学校评审体系相融通。

  从建院初期,学院就制定了高起点人才引进策略,所有新引进人员都需要达到校特别研究员或以上水平。每位候选人都需要通过由学院国际化的学术委员会组织的聘用评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由7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其中6位是国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著名领军人才,研究领域完整覆盖了学院的六个学科领域。五年来,学术委员会对每一位候选人都进行了认真评审和把关,他们专业化的评估已得到学校的充分认可,学校早在2011年已将校特别研究员的认定权下放至学院。

  目前学院正按照这个“教师发展路线图”,努力推进“同台竞技、同轨运行”机制。学院副高及以上教师在聘期结束前、或教师提出职称晋升要求前,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聘期国际评估。截止至2013年年底,4年中已有正高10人次、副高19人次、中级2人次,共计31人次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聘期国际评估工作,其中13位通过了国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别进入院tenure体系,被聘为院特聘教授、校特别研究员和院特别研究员(年龄超过40岁),并分流转岗部分教师。学院经国际评估,原体系中有5位教授被聘为院特聘教授,2位副教授被聘为院特别研究员。

  通过制度激励的系统改革,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约98%、海外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教师比例58%。在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团体中担任会士的教师比例超过10%,在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或副主编职务的教师比例超过15%。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组部“顶尖千人”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2名,“青年千人计划”3名,上海市“千人计划”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上海市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计划学者7名,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3名,特聘教授4名,学科带头人3名,特别研究员14名(其中1名为正高级别的特别研究员)。   

  高维强教授是学院从海外引进的一位世界级专家,他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干细胞、组织修复以及肿瘤。2010年,他作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全职进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作。通过学校的评审,他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这是学校推出的绿色通道引进人才体系中除“院士”以外的最高职级。在交大,他获得了资金、人员等全面的支持,而他的研究工作也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在回国次年,他就担任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名叫“干细胞分裂模式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干细胞研究对于阐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诊治手段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该项目将深入系统地研究哺乳类干细胞分裂模式的调控机制,很可能为我国在干细胞的研究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并有望使我们在此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随后两年,他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另一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同时,他还作为负责人主持上海市教委肿瘤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卫生局重中之重临床肿瘤重点学科。他在干细胞和组织再生修复、肿瘤生成机制及肿瘤干细胞、耳聋和内耳毛细胞再生等几个领域同时展开研究,如愿将他在美国所学和所研在国内得到开展和施展。

  这几年,他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由他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共同创立,并由他本人领导的Med-X-仁济干细胞中心,每人都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基金,多人甚至不止一项,多人成为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组长及骨干,多人成为上海市“东方学者”及“浦江计划”获得者。尤其是2014年,他的研究组关于“干细胞分裂模式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的一项成果发表在颇具影响力的《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他们关于胃癌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肠胃病学最好的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他们还在Stem Cell Reports, Journal of Pathology,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cotarget等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