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冲击零售业生意惨淡 昔日扫街胜地七浦路入冬

02.09.2015  17:06
随着生意日渐惨淡,部分“老兴旺”商城的店主已无心经营。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随着生意日渐惨淡,部分“老兴旺”商城的店主已无心经营。

  上海人的七浦路,被戏称为“cheap路”,曾经成为沪上标志性“扫街”胜地,如今也被实体经济的寒冬笼罩。近日,记者到最为著名的“老兴旺”商城上下多层逛一遍发现,关门谢客的铺子约有二三十家。有的已经空关了一年,有的店主则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在卷帘门上和各种张贴栏里,招租、转租的信息贴得层层叠叠。

  零售已然走向衰弱,而更糟糕的是,随着互联网电商及微商的崛起,不少七浦路的批发商们似乎成为了“被跳过的一环”。无孔不入的微商纷纷跑厂家以获取直销权,以期能卖出最低得价格。传统批发市场无论是零售还是批发,生存空间都已被网购鲸吞。

    人物:张青,27岁

   经历:曾年净赚20万,之后为便宜店面换多次

   这个月租满就回老家

  “店內衣服裤子一律10元一件啊,过来看一下!”七浦路最为著名的“老兴旺”商城内,27岁的张青正站在不大的店面前吆喝,2010年生意最好的时候她曾一年净赚20万元,但如今10元一件的衣服有人压价到2元她也卖过。低价抛售完手头剩下的200多件衣服后,她就打算离开上海,回江苏老家另谋他路。

  2008年,只身来到上海的张青偶然一次机会和朋友来“老兴旺”商城逛街,看到这里生意热火朝天,便动了想做生意挣大钱的想法。

  世博会那年,靠着在广州做批发衣服生意的同学的帮助,张青辞去原来的工作,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那时位置好的店面租金很高,小小几平方米也要20多万元。”起步初期,张青一直担心会亏本,但后来的生意却好得超乎她的想象,仅世博会那年带来的“人气”就给她带来了超过20万元的纯收入。

  然而,生意掉落的速度也远超乎她的估算。随着淘宝的兴盛,购物人群的减少,生意愈发难做,营业额每况愈下。为了节约成本,张青在“老兴旺”的店面换了一次又一次,到今年换到一个租金一年2万元的店面,加上物业和各项税收,也仅仅是4万元左右的成本,不过她还是摇头叹气:“就算是2万元的房租都挣不来。近半年来营业额下跌的情况更是明显,不管周末还是平日,生意都没啥起色,做得好的一天也就一两百元,生意不好时一整天也没卖出一件衣服。

  为了挽救生意,她也想过开网店,但发现网店建设成本大得惊人,身边很多朋友投入在网店大潮中,真正能回收甚至盈利的少之又少,亏个10几万元的也大有人在。思前想后她决定干到今年租满,趁还没亏得更大前“见好就收”。

  眼前的一堆待抛售的衣服现在在她眼里也没剩多少价值了,过往逛街的人看到10元一件的衣服还不停向她压价,求卖心切的她,最便宜一件2元就卖了,“我也没统计一天到底卖了多少,反正现在卖了也就等于是挣了,生意太差。

  这个月租期一满,她就要关店了,卖不完的衣服就摆个地摊抛掉。快到下午4点,不少没有生意的店面开始收摊关门,张青的店面还有很多衣服没卖掉,她想了想后,撤下10元的价牌,改成“5元一件”。

    人物:李梅,40岁出头

   经历:租金下降后再回七浦路,做网店也不在行

   网上的顾客太难缠

  “曾经你不放心在网上买几十元、几百元的衣服,后来你不放心在网上买几千元几万元的电器,但当你什么都敢买了,网购已变成你的习惯了。现在你想买件小衣服,第一反应是不是上网?”在七浦路摆摊10多年的李梅如此看待生意的下滑。

  三层自动扶梯入口附近,李梅正靠在自家铺子前的货柜上啃玉米。今年40岁出头的她在七浦路卖袜子已经十几年了,但最近感觉生意越发难做。她铺子的位置不差,也不时有顾客来往走过,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挑一挑她的商品。

  “去年下半年生意就不行了,上个月旁边的小吃街整顿,来的人更少了。”李梅说:“这里每层共几百家店,现在生意真正好的就只有10多家,他们大多专攻批发,手上有大把的渠道。而过去比较依赖零售的店,现在有点集体没方向。

  李梅最早是在七浦路摆地摊卖散装袜子。2001年,她随着大部队迁入了“老兴旺”商城,黄金岁月从那时起步。“2004年最热闹的时候,别说周末节假日,就是工作日白天,全部挤着人。对很多女性来说,价格低廉、款式新潮的七浦路正是挑衣服的好地方。“虽然规定每天5点半关门,但那会儿经常超时做到6点,生意做不完。”回忆起当年的盛景,李梅仍然有些神往。李梅指着铺子前的大片空地,“现在客流不及那时一半。

  网购浪潮开始兴起时,很多摊主还感觉是“狼来了”,红火的客流麻痹了一些人的神经。再后来,钱挣得少了,李梅开始动脑筋。她看很多网店的人都来七浦路进货,就也学着开网店,既然二道贩子都有得赚,自己有货源,两头挣不是很好吗?

  不过,事情并未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在众多的网店中,她发现自家小店很难突出重围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她发现网上的顾客似乎更“难缠”,有时一件商品寄出去了,麻烦就来了,“颜色不对”“薄厚不对”“尺寸不对”等等。她在以往销售中很少遇到的售后问题,网店的买卖却经常出现,牵扯了她大量的精力。开了一段时间后,李梅干脆把网店关了。

  随着生意的下滑,每年20万元出头的昂贵租金令李梅终于入不敷出。中间有两三年的时间,李梅离开了七浦路。失去了这个固定据点后,李梅到处寻找新生计,但始终没有安定下来。大约一两年前,她听说七浦路的租金跌了,这才又收拾家什重新进驻。如今租金前后降了10多万元,她感觉终于能喘口气,重新做生意了。降租金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年陆续地降过好几次。

  靠在七浦路卖衣服发家的人也有,早些年有人从这里赚出了好几套房产,还开起了奔驰、宝马车。然而这样的幸运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有。“只要还能过生活,大家还是会在这里做的,毕竟也干不了别的。实在做不下去了,就只能关门了。”李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