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瑞金团队为双胞孕妈成功摘除脑膜瘤[图]

07.12.2017  00:56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一名特殊的病人“大肚将军”晓敏要出院了,见到让她重见光明,令双胞胎宝宝健康在她肚里成长的医生们,她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与感激之情,上前给了医生们大大的拥抱。然而在一个多星期前,恐惧、绝望、纠结都不足以形容晓敏的心情…… 

今年8月,身怀双胞胎已经五个月的晓敏突然感到自己的右眼视力下降,随后到无锡当地医院就诊,通过头颅磁共振见蝶鞍异常信号,当地医生诊断为垂体瘤。由于考虑到晓敏身体的特殊情况,于是只开了简单的药物给她服用。可没想到,晓敏的视力开始迅速下降,不到两个月,右眼几乎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这让她十分恐惧。自己会不会失去两只眼睛,会不会影响双胞胎宝宝……这些问题萦绕在晓敏的脑海里,让她寝食难安。 

丈夫带着她跑遍了北京和上海的多家三甲医院,得到的结果都是:要么保孩子,让右眼失明;要么保视力,让胎儿引产。这位36岁的准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如此戏剧化的“两难选择”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原本应该幸福等待双胞胎宝宝降临的她,每天以泪洗面,陷入了绝望。她怎会舍得让双胞胎宝宝冒着风险提前出世?于是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情来到了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主任的门诊,如果这次还得到同样的答案,那么这右眼的视力就放弃。 

没想到吴医生看过她的报告后,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不是垂体瘤,这是一个鞍结节脑膜瘤,MRI显示肿瘤向右侧生长,她压迫了右侧额视神经所以你的右眼视力下降,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手术。”听了这句话,晓敏和丈夫先是惊讶又是一阵欣喜。吴医生当即拿起电话,打给了麻醉科,询问孕妇关于接受手术麻醉的事宜,并告诉晓敏,下午等消息。 

这一天中午,对于这对夫妻来说是一个漫长的煎熬,其实两个多小时,吴哲褒医生已经安排好了多学科MDT会诊,并通知他们下午一点钟来门诊11楼多学科会诊中心。来自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妇产科、麻醉科、ICU眼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就晓敏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晓敏被收入了神经外科病房,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可之后,烦恼又出现了…… 

刚住进病房,晓敏就被隔壁床阿婆的术后反应“”到了。“如果我手术后也出现呕吐,两个宝宝怎么受得了,肯定要早产,这样的话我宁可不要眼睛了”。之后,晓敏每天跟在吴主任身后问:我手术后会不会也出现反应?这个手术能保证宝宝安全吗?我不做手术行不行……后来吴医生看到她就笑着:“大肚将军又有问题要问啦?”但是吴主任每次都耐心解答,不仅给晓敏解释了阿婆出现短暂呕吐的原因,还安抚晓敏的焦虑情绪。 

产科钟慧萍主任和晓敏也进行过一次很中肯的谈话,她跟晓敏说:“我们有信心让你和宝宝都平安,你要是放弃治疗眼睛,肯定会右眼失明,这会影响将来你和宝宝之间的感情。再者,宝宝快要出生了,你失去一只眼睛将来怎么去很好地照顾他们?”这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晓敏一下子清醒了,让她打消了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决定安心等待手术治疗。 

这期间,神经外科主任赵卫国医生也亲自组织团队进行病例讨论,以确保手术安全。经过数次与医生团队的谈话,加之瑞金专家们自信的诊断和耐心的讲解,晓敏和家属选择了充分信任瑞金医院,正式决定接受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在手术志愿书上慎重地签下了字。 

手术当天,晓敏的心中还是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可当她看医生们已在手术室等候她,心里顿时踏实了。担心手术后不能立刻恢复行动能力的晓敏还和麻醉科罗艳医生有个约定,希望罗医生在她苏醒过来的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宝宝还在不在肚子里。罗主任点点头,眼睛里含着笑意,告诉她,“放心吧,别紧张。” 

手术由吴哲褒主任主刀,经眶上匙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在瑞金团队的努力下,手术从切开皮肤至缝合历时仅2小时,术中一切平稳。术后10分钟晓敏醒了过来,右眼视力已经感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时候,罗医生拿着晓敏的手放在肚子上,告诉她一切都好!之后的恢复中,晓敏所担心的都没出现,体温正常,也没有术后反应,术后一周来,患者经悉心支持治疗,视力较术前改善明显,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可以出院安心等待双胎降生。 

吴哲褒医生介绍说,这是他从医以来做的第一例双胎并发脑瘤的手术,非常罕见。其实自从患者住院后,他的心情也很忐忑,一台手术,面对三条生命,这是一种从未经历的体验,要做到“三全”对医生是种极大的考验。事实证明,瑞金医院的团队完成得很漂亮,手术的成功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说起瑞金的医生,晓敏提及最多的就是“信任”、“耐心”、“关爱”这三个词,她说希望两个宝宝能够出生在瑞金医院,还给宝宝起好了乳名,一个叫瑞瑞一个叫安安。 

医学中必须有突破才能有进步,这不仅要有大胆尝试的魄力,更要有扎实过硬的医疗技术,每一次突破都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去截然不同的命运。虽然医学的奇迹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是患者与医者并肩战胜疾病,真挚朴实的故事。而“信任”与“关爱”则是医患对抗疾病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像是一剂强心针,在信心疲惫不堪时,让医患重新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