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找到医者的价值依托

17.06.2016  23:20

医患关系是时下社会的敏感话题,频频发生的公共事件,在让医生群体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同时,也常常促使我们自身作内省和反思。  

回顾自己38年的医教研生涯,最令我欣慰的是在病人眼里,我是一名“良医”,更是一名有着中共党员身份的医生。这38年,荣誉和头衔多了不少。但洗却铅华,我自认为的本色,还是一名党龄与医龄几乎相同的党员医生。从医之旅,其实也是伴随着个人理想、品格的提升和信念形成的人生之旅;做一个好医生,也是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毋庸讳言,当前的医疗环境日益复杂,加之琐碎的行政事务、繁重的科研压力之下,国内不少知名专家都悄然从临床一线“半退”或“隐退”。有人说我似乎是“逆潮流而动”,不仅没有减少门诊时间和次数,反而有意识地加量。也有朋友表示很是不解。对此,我很坦然。看起来,我的确有很多选择,何必把临床安排得那么忙?但说到底,我不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我还是一名党员。党员身份,意味着不仅要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更应当奉献于大众。  

我常对学生说,“做好一名医生不易,要将看好每一个病人作为我们医生最大的喜悦,要做大众的‘老黄牛’。”党员医生不仅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一名热爱党的医疗事业、甘于无私奉献的党员。党员医生,意味着你不只是在做一份职业,甚至不只是在追求“大医精诚”,而更是要融入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信仰。  

坦率地说,当前的医疗环境并不如人意,医患关系远不如我刚做医生时;最近的一些极端事件,更是加重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但作为医者,抱怨甚至逃避不足取,应当考虑我们还能做什么?尤其是作为一名被年轻人视作前辈和老师的党员医生,我又能做些什么?38年的行医经历告诉我,对于患者,不分贫穷富贵,医生应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医生和患者从头到尾就是目标一致的伙伴。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应该是其中的一条主线。  

几十年前,我的老师告诉我,医生要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如今,虽然科技发展迅猛,但医学和医疗依然如故,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仍旧是沉甸甸的6个字!医学还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位病人。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还很有限。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但是给病人以援助,在平等的基础上传递人性的安慰,则是我们所有医生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更是党员医生所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  

医学事业和医生这种职业以其特殊性,要求我们每个医生都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学发展新动态,应用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这尤其是每一名党员医生所应该坚持的人生和职业信条。这其中,高尚的医德,是拓展我们神圣事业的基石,而廉洁的医风,则是提升我们人生价值的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既是党中央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合格的党员医生更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争做表率,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融为一体,怀精诚之心,在追求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重在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为造福广大患者而不懈努力。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6.16 第02版 要闻  

原文: 找到医者的价值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