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智慧]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转化医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07.09.2016  08:32

  近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朱正纲、于颖彦教授领衔的胃癌转化医学课题组最新发现了尿液中的胃癌标志物,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癌症研究权威刊物《癌症靶标(Oncotarget)》发表。这些新发现的尿液小分子化合物与血清传统肿瘤标志物对比,显示出更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该成果对于实现胃癌的“无创化”诊断、提高胃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胃癌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而我国又是胃癌的高发区,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往往被查出时已经达到中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瑞金医院研究团队关注肿瘤研究领域长期被忽视的生物样本——尿液,随着国际上代谢组学的发展与兴起,研究人员注意到机体在疾病时(指非代谢性疾病)也会出现代谢物谱的紊乱,这激发了研究团队的创新思考:胃癌患者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独特的代谢物谱?  

  代谢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最终分解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原有的检测设备无法分析测试小分子化合物。瑞金医院胃癌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组从头摸索与建立分析方法,收集取样,并借助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利用上海交大分析化学领域的精密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暨GC-MS),在第一轮先对90余例尿样开展了初筛,发现了尿液里由1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构成的代谢物谱。有了这一新发现,课题组进一步优化分析与数据挖掘方法,对锁定的17种潜力巨大的小分子,将样本又扩大200例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最终发现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共14种小分子化合物有生物学意义,这些新发现的胃癌尿液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肿瘤标志物与血清传统肿瘤标志物对比分析,显示出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其中有3种小分子在尿中的升高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 

  据悉,课题组早前已有胃癌血液标志物研究成果入选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批转化专利,由张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买断并进行试剂盒的制备与报批。此次,围绕胃癌患者尿液小分子标志物的创新性发现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课题组目前正着手进行尿液新型小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实用检测方法学探索,使这项集医工、医理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成果能早日实现临床转化,造福患者。 

  本项目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创新基金、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创新基金等的资助。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瑞金医院普外科的陈逸南硕博连读生与张俊博士生;通讯作者是于颖彦教授与朱正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