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地教学观摩在上海交大举行[图]

18.01.2018  22:42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1月16日,教育部党组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及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翁铁慧出席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主持会议。当天上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及来自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及全国各大高校的负责人现场观摩了上海交大的思政课教学。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以及上海交大党政办、党委宣传部、学指委、研究生院等相关负责同志,师生代表出席教学观摩。 

名师思政”让思政课堂接地气、有人气

“我的生日是1月28日,从小妈妈就跟我说,这是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的日子。”上海交大工程馆102教室,现年78岁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西拉谆谆教导大学生们,“知道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什么?就是重庆大轰炸,舅舅把我夹在腰里天天躲进防空洞。”这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正在上“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读懂中国”。 

刘西拉的这堂课是“读懂中国”第四讲,名为《中国工程与中国自信》。作为老一代大学生,他回忆起几十年前入读清华大学时在圆明园遗址上了一堂新生教育课,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工程界专家,他讲解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楼,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大坝,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作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国接近60%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土、木二字叠起来,才是‘未来’的‘未’”。课堂上,学生们时而蹙眉三思,时而会心一笑。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思想,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时尚”“爱国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孝一样,只要愿意去做,谁都能做到”“父母想你的程度,永远超过你想家的程度”……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施索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常常“金句频出”,这堂课讨论的是“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题目虽大,但施索华却用充满人生智慧的“幽默段子”和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和丰富。 

听完这两堂课,学生们的感受是,“接地气”“有人气”“让人心服”。据了解,上海交大思政课注重建设高水平复合型师资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以“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名师联合工作室”为依托,在校内外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各行业先进人物、各级领导干部为思政理论课兼职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分三批聘任了60余位兼职教师,为实施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书记校长亲自上讲台讲述中国发展道路

30多年前,当我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毕业时,同班20个同学中有15个出国了。他们出国后,震惊于国外物质生活的发达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当1997年陆陆续续从国外回来后,他们再次感到了震惊,那就是离开祖国十多年,祖国发生的变化让他们震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为学生上“读懂中国”系列课程时,和学生分享自己亲历祖国快速发展的感受。 

大学生的人生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在姜斯宪看来,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之路,年轻人才能更加理解自己在国家发展中应该肩负起怎样的时代使命。而这也是沪上众多思政课程聚焦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19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为500余位交大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林忠钦用生动详实的史料和案例,向大家讲述了怎样理解新时代、如何走强国之路以及青年一代的使命三个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嘉旎说:“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强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去助力祖国的复兴和强盛。在未来,我会努力提高自己,将视野放宽,不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以高度的责任感成为一个树型人才。” 

近年来,上海交大深入推进“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由书记、校长带头,同时推动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院系党政班子成员走上讲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每年开学第一周,由学校党委书记为新生讲授大学第一课已成为传统;每年的毕业季,学校领导、各学院分党委书记纷纷给毕业生党员上“最后一堂党课”,让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化为交大学子的集体人格。 

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祖国山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上海交通大学秉持为民族崛起和国家昌盛培养“第一等人才”的信念和目标,明确“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强调“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有机统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学在交大”,着力培育学生远大理想和学术志趣,引导学生自觉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同自身学习成长结合起来,以过硬本领立身,以理想信念铸魂。 

学校鼓励学生把远大的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术志趣成为交大学子的人生底色。每年学生志愿服务月20余万人次,志愿者理念深入人心。每年暑期,都有近600支团队、逾6000人次奔赴全国各地,深入政府、企业和社区,开展“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鼓励毕业生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放在就业选择的首位,近些年交大学子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数逐年上升,一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个人青春融入祖国山河。 

延伸阅读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探索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索华老师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刘西拉老师的两堂思政课吸引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到来。学生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认真记下笔记,有的时而会心点头,也有不少同学眼眶红润。“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超过了专业课”,“接地气、有人气、让人心服”,“颠覆了我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不是对着PPT、对着书本的空白说教,而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受学生欢迎。 

“1+4”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回应学生成长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育人理念,认真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和发展共同体理论,以师资共同体、教学环节共同体、价值引领共同体为抓手,构建价值引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结合的“一体多维”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渗透式“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教学主体联动,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形成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精神自觉。 

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以尊重学生需要为前提、以研究学生成长为条件、以回应学生需要为抓手、以引导学生需要为目标,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自觉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形成正确需要观,确立正确价值观,树立正确成才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和发展共同体原理,从全程、全方位育人角度,通过“内生”“外化”正反馈心理建构机制,形成价值引领式发展共同体,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在机制的转换。 

以“育人为本”回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整体性,以“教学多维性”回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多样性。所谓“1+4”教学共同体,“1”是指一个高水平复合型师资共同体。“4”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维度、互动维度、情景维度、虚拟维度的有机耦合。以此为核心,拓展为“一体多维”的思政课整体建设和改革。 

注重建设高水平复合型师资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

以“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名师联合工作室”为依托,在校内外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各行业先进人物、各级领导干部为思政理论课兼职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分三批聘任了60余位兼职教师,为实施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主要领导加入思政课教学团队,亲自为学生讲课;聘请校内外兼职“课程教授”和“讲座教授”,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聘请教学发展中心专家作为特约教学顾问,围绕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讨论组织等进行量身定做的针对性培训。形成了优秀专职思政课教师、知名专家学者、各行业先进人物构成的名师荟萃、结构合理、作用互补、团结高效的教学改革团队。 

注重多维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上海交通大学注重“优化课堂维度”,回应学生精神发展需要。根据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成长需要,将教材内容凝练为10个左右教学专题,加深拓宽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形成了“价值引领青年精神成长”专题化教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个专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8个专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7个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7个专题,《形势与政策》数十个教学模块。促进认同维度,面向港澳台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思政选修课,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探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思政教育,面向留学生开设“读懂中国”选修课,讲好中国故事。 

面向港澳台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思政选修课

注重“构建互动维度”,回应激发学生思维需要。每学期组织2-3次学生分组小班讨论,形成五步“思想工作坊”式的互动讨论法。第一步,精选焦点论题;第二步,课前分组讨论;第三步,课堂展示发言;第四步,自由讨论互动;第五步,教师点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分析能力。 

注重“丰富情境维度”,回应学生体验认知需要。围绕“时空交融式现场教学”组织方法创新,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资源,每学期结合教学专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陈云故居等开展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或在校内开展相关主题调研、志愿者活动等,形成的调研和总结报告进行集体交流。近年来确定20个现场教学点,还与上海汽轮机厂建立了1个校企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重“延展虚拟维度”,回应学生网络学习需要。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注重开发新型网络平台进行师生和学生交流互动,施索华工作室网站被誉为“大学生的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逐步推广使用教学配套软件、课程 APP、E频道、微信公众号,将逐步实现电子考勤、课堂互动、辅助资料提供、作业提交、师生交流、课程评教等虚拟化功能。 

加强支撑保障,形成有效质量控制体系

形成了全覆盖的辅助教材体系,包括本科生辅助教材《人生第一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研究生辅助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案例研究》,教师辅助教材《思政理论课教师学养读本》。同时为回应教学秩序需要,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的质控、制度体系由学生调查问卷横向质控数据、教务评教系统纵向质控数据、领导督导听课内涵评价数据组成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全面、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了包括《教学管理负面清单》、《教学助推正面清单》等构成的制度保障体系。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道上海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