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会轻松,一场当代生活的大型骗局

19.04.2019  10:52
2019 04/19 05:00 分享 返回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看工作群的消息,并迅速回复“好的”“收到”“没问题”;

  来不及吃早饭就向地铁站狂奔,在拥挤的车厢里被疯狂蹂躏;

  眼看还有10分钟下班,群里突然“@所有人 10分钟后我们开个会”;

  下班并不意味着“下线”,在地铁站掏出电脑处理工作是常有的事;

  方案改了10版,最后甲方说,“算了,还是用第一版吧”;

  周末早上手机一响,一句“客户催了,辛苦”,预定好的计划全泡汤。

   一年365*7*24小时待命,原本以为只有上班的崩溃,实则还有加班的疲惫。

   这是2000万职场人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职场人是一个广大群体,他们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自嘲“社畜”(源于日语,是“会社”与“家畜”的组合词,即“公司的牲畜”),纠结着自己什么时候“陷入了‘996’的泥沼”,探索着如何在上班时科学摸鱼,期望能在大型群体式吐槽中抱团取暖。虽然每天渴望躺平,但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

   工作996,生病ICU

  “711”、“996”、“247”……

  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代号,而是网络上人们用于指代当代职场人工作作息的数字简称。

  “711”——早7点上班,晚11点下班,虽不是全年无休的便利店,却也是满满当当的工作时长;

  “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狼性”互联网公司的潜规则;

  “247”——每天工作24小时,一周7天全天候待命,没有个人生活时间,只有工作上爱的奉献。

  一周到底要工作多少小时才算正常?日本人给出的答案是39.1个小时,远程办公者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概在46.5个小时。 而这个数字,却被国内一些“996”工作制的公司轻松刷新:不算通勤和在家工作的时间,每周工作时长最低也要60多个小时。

  就在过去的一周里,程序员界开始了一场抵制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和加班文化的网上“革命”。 有程序员在GitHub(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源软件社区)上注册了一个域名http://996.icu,其口号是“工作996,生病ICU”。 这个网站自上而下分为“996”工作制介绍、十七条劳动权益相关法规和相关事件报道三部分。

  996.ICU 的开源项目,旨在抵制996工作制

  在这个网站上,网友可以添加一些公司的加班情况,并给出证据链接,最后形成“996公司黑名单”,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目前,“996.ICU”项目已在GitHub上获得超过20万星标。

  Python(世界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之父在推特上表态说:“‘996’工作制是不人道的。”

  而“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提出,互联网公司的“996”将会过去,“247”才是未来……

   你努力,我努力,公司才能出奇迹

  在法律意义上,“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显然是存疑的,而中国互联网行业20年来的高速发展,聚集了大量资本和人才,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必然要求员工工作强度的提升。

  在互联网行业,超负荷工作已是被默认的潜规则,甚至成为企业逼退员工或是变相增加KPI的手段。 一些初创公司也会用情怀来“绑架”员工,打造“奋斗者”“狼性”的企业文化,试图凭借“996”工作制这样高人力的投入换取企业的运转效率、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小米的投资者启明创投的共同创始人加里 · 里谢尔认为,中国初创公司的职场文化甚至比硅谷还要苛刻。他说, 当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参与竞争时,就只剩一种文化能够取得成功了,那就是全天候文化”。

  在人才市场上,高效率人才更加抢手,而随着基础开源技术开发工具的进步,程序员的入行门槛也逐渐降低。科技领域自媒体人川叶认为,“‘码农’一词真实地反映出如今程序员的尴尬处境,褪去‘智力劳动者’的光环,他们成为写代码的农民工。不论是工作的复杂程度还是工作时长,他们都越来越接近车间工人了。”

本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