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华师大优质教育圈成立 优化“一环一园十街镇”布局

02.03.2016  09:23

  

近日,随着区教育局与华师大共同成立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以及“曹杨二中教育园区”的正式揭牌,“一环一园十街镇”的区域教育功能定位正在逐步完善,这也意味着本区在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凸显“一环”溢出效应

实现高质量教育资源辐射

2月26日,华东师大和区教育局召开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推进工作会,启动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该教育圈将以华东师大为“圆心”,辐射周边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学校,建立优质教育发展联合体。当天,13家成员学校代表汇聚一堂,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

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以华东师大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为牵头单位,成员单位中除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与华师大“血缘亲近”的学校,还有长风第二幼儿园、怒江中学、金沙江路小学等没有“血缘关系”的学校。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借力高校资源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怒江中学负责人表示:“教育圈的成立,让我们离‘圆心’更近了,不仅能实现高校资源对基础教育的辐射,还可以借鉴成员学校的优秀教育经验,提升办学质量。”长风第二幼儿园负责人则希望,“今后借助教育圈成立的契机,能让青年教师获得更多教育专家指导的机会,扩大学前教育的资源优势。”

推进会上明确了《环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优质教育圈章程》,据牵头单位负责人介绍,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坚持公益导向、平等互助、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的特点,并建立“一校二团三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运作。

“一校”即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将由华东师大教育专家和资深教育工作者系统培养青年教师。“二团”是教育发展督导团和学科发展指导团,前者针对成员学校进行“诊断式指导评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后者则从教学管理、教研组建设、备课组建设、青年教师带教等四个层面,推进“教学一体化”建设。“三组”分别是中、小、幼衔接工作组、校际联合教研组和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将促进中小幼学校间的合作和校级互动。其中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以成员学校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建设的合作为纽带,将形成具有环华东师大教育圈特色的教育教学强项。

教育圈成立前期,区教育局已组织专家对“环华师大”周边地区部分学校进行了调研,找准问题瓶颈,提出了发展建议。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希望教育资源圈各成员单位补齐短板,加快整体质量提高,实现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社区融通。

今后,华师大将为普陀教育助力和服务,健全和完善华东师大附小、华东师大四附中、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代表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推进周边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将聚焦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凸显溢出转化功能,发挥示范效应。

夯实“一园十街道”联动布局

推进“三化一强”战略创新实践

近年来,区教育局以曹杨二中教育园区、桃浦等街镇基础教育联合体为试点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学校管理、师资配置、课程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探索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办学品质。

在“一环一园十街镇”区域教育功能定位中,“一环”即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一园”则代表曹杨二中教育园区,聚焦综合性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将打造“三化一强”战略的高校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基地。而“十街镇”指的是街道镇教育联合体,目前已有9个街道镇建立了联合体,区教育局将加快建立万里街道教育联合体,发挥党建责任区力量,“双核联动”,凸显街镇、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3月1日下午,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将正式揭牌,牵头单位曹杨二中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各学段特色发展、校内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如今,各成员学校已开设德语、意大利语选修课程,曹杨二中还联合同济大学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大、中、小”连续培养的模式,并帮助成员学校建设了“创新实验室”。

目前,“街镇教育联合体”的发展各具特色,其中桃浦教育联合体形成了“桃浦模式”,即区域内基础教育不同学段的所有学校大联合,首创全新的、区域性的,跨学校、跨学段、跨系统协同发展、合作发展的教育联合体的内源式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将为区域内其他街镇联合体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的推进,区教育局将继续整合与优化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