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悦:用科技改变农业
在金山区亭林镇周栅村,有一家与众不同的农场。在这个号称金山区最“智慧”的农场里,洒水施肥、除草巡检都可以有机器人来完成。工作人员只需要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让这些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同时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1987年出生的王金悦以及他的研发团队便是这些机器人的创造者。
团队因为情怀聚在一起
“我们最近研制的这台农田施肥机器人,为了让它适合多种地形,我们将它的‘腿’从原本的履带式改用仿生蜘蛛型。”走进位于金山区亭林镇的点甜机器人智慧农场,王金悦正摆弄着一堆普通人看不太懂的电子设备。若不是屋后30多亩的梨田,这满是机械与电子设备的工作间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与农业相关。
王金悦是土生土长的金山人。大学毕业后,他创过业,也当过企业白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在市区谋得了一份年薪数十万的职位。然而正当旁人都在羡慕之时,王金悦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家当农场主。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可我觉得干农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以前看到父母务农很辛苦,一直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农村,用行动来做一些改变。”2014年,王金悦的父亲建立了现在的这片农场。2016年,王金悦辞职回家。在他口中,回报家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他回到农村最重要的原因。
说起农村,王金悦用了“愧对”这个词。他告诉记者,自己研发团队中的年轻人无一不是来自农村,这一份“愧”可能来自于成才后的年轻人在市区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却渐渐远离了曾经“养育”自己的家乡。王金悦的创业把大家内心对农村的那份情怀激发了出来,于是大家便聚到了一起,想为农村出一份力。
据悉,这个团队里,有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有做通讯的、做软件的,每个人负责一个模块,一遍又一遍地探索和测试,如今终于研制出了几台比较实用、又适合推广的机器人。
坐在办公室也能干农活
在王金悦的农场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锄头雕塑被高高搁起。“这样的传统农具代表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农业的生存需求。但将它搁置在农场显眼的位置也是提醒着我们在利用高新技术的同时也应该保留老一辈们的农匠精神。”王金悦这样解释这个大锄头的含义。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干农业,因为干农业实在是太辛苦了。你想想,遇上夏天40多度的高温天,农民们在地里打药、施肥、收菜会多热?但是菜价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小就对机械装置感兴趣的王金悦利用自己的特长,做起了农业机器人的开发。他的理想是利用现代科技,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农民坐在办公室里也能干农业,让农业生产变得更简单,也更有趣。
为了支撑自己的研发,2016年辞职至今,王金悦在买设备,买零件等方面已经投入了200多万,这些钱都是他之前工作中攒下来的。“原本想买一台国外的先进机器人学习一下,无奈动辄几百万的价钱实在太贵了,只能自己动手开发。”在团队的努力下,目前,点甜农场已有5台可以使用且功能各不相同的机器人,同时他们正在开发一款软件,不仅可以操控机器人,还能监控洒水、施肥、喷洒农药的次数等,为的就是实现“坐在办公室里也能干农活”。
采访过程中,王金悦带记者演示了几个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水肥一体喷洒机器人由不同的部件组成,在不同的地形可以换上不同的轮子,喷洒不同材质的肥料时,更可以换上不同的喷头,喷头最长可以达到20米,太阳能电板则能支持机器人的运动和通讯。“目前,这款机器人只适合短距离的劳动。接下来,我们准备开发自动回到充电装置的功能,或者采用更大功率的太阳能电板,延长机器人的工作时间。”
他们研发的“钻探机器人”,则可以代替人工进行钻孔施肥,比人工施肥更加精确。另外一台则是“巡检牧羊犬机器人”,不仅有巡查采样和驱鸟的功能,架设在机器人上端的远程摄像头还可以24小时监控农场情况,“平常,我绕着农场走一圈,起码也得1个小时,有了这款机器人,就可以节省人力。”
创业之路上,有自己的闯劲和想法,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在农场,记者也见到了王金悦的父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60后”的传统农民有着远超于同辈人的观念和想法。对于如今儿子创业初期的高投入高消耗,他坚定地告诉记者:“我百分之百支持儿子,而且希望他不要太急功近利。这是一个为家乡农业发展做好事的项目,只有发展高科技农业,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当农民。”
记者 杨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