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王斌斌:每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养分[图]

10.10.2016  03:37

人物白描:王斌斌 物理与天文系 2014级硕士生 2015-2016硕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他,是科研粉,心怀格物之幽情沉醉在超导世界;他,也曾是折腾狂,常戴感恩之心忙碌于各类活动。他就是物理与天文系研究生会执行主席,2015-2016硕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斌斌。 

把科研当成一件好玩的事

科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王斌斌来说,也是如此。本科阶段他同很多同学一样,组建了自己的科创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申请了2项本科生国家创新基金的项目。为了完成项目,他和组员们一起通宵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编程和电路知识,采购设备和元器件,搭建测试平台,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教训重新调整。现在回头看去,虽然当时的科创训练比较简单,但却让他对科研有了最初的认识。“或许最重要的是知道了课本里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用来考试的吧”他说。在那之后,他加入到本科学校杜朝聆老师的课题组,在杜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表面等离激元模拟计算的工作,模拟需要用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对开源软件重新编写,没有太多基础的他,只好一个公式一个公式推演,一次次改进代码,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常常借用模拟房的十几台机器同时测试。正是靠着这种勤恳,他终于完成了阶段工作,并发表了第一篇A区的SCI论文。  

然而,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并没有继续模拟研究方向,而是加入了李贻杰教授的功能薄膜研发实验室。实验物理需要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科研手段,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在科研上前进的脚步。怀着探索新领域的兴奋,他深深被超导现象及其应用所可能带来的巨大改变深深吸引。在研一阶段,学业课程以外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花在了实验室里,学习使用各类实验、测试手段,阅读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论文并思考可能的研究方向。进入研二,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开始探究新材料的制备和氧化铈在沉积过程中的不同生长模式及其关联因素。凭借这部分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完成了2篇SCI论文和2个国家发明专利。  

有学弟学妹说他很厉害,向他请教心得,他说其实没什么,科研好像打游戏,需要从简单开始慢慢打怪升级,论文就好比游戏攻略,按照攻略练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没有被人发现的装备,而且一样的是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关卡会遇到什么,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不入其中不得其乐。  

在与身边人的互动中成长

在科研之外,王斌斌还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他曾经骑行1500多公里宣传低碳环保,在基层社区做暑期社工,加入过创业团队,还负责过多个学生组织的工作。  

研究生期间,他在物理与天文系研究生会担任副主席,期间负责过两次两岸三地知名高校物理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的组织工作。虽然是研究生会的一项老牌活动,但由于资源非常有限,想要把活动办好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斌斌和团队一起重新设计了论坛形式,更新了几乎全部的筹备文案,最终大会得到了参会高校师生的高度认可,论坛规模相对之前扩大了3倍,参与高校达到17家,校长张杰院士也两次到会参与论坛并给予高度评价。王斌斌务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认可,也因此获得了欧普泰学生干部奖学金。  

荣誉其实是次要的,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也不能完成所有工作,这些校内外的经历让我收获很多经验与友谊,这才是我成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很庆幸在每段学习经历中都能遇到许多良师益友,比如感激他们给予的帮助与建议,让我得以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美好的不是只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在他的歌里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里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不可能脱离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挫折与挑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这个天秤座的男孩来说,仿佛乐观是一种本能,总是能在各种情况下找到可以让自己成长的力量。他坦言,“Randy Pausch教授在他去世前最后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手里的牌,但能调整如何出牌’,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生活即修行,我告诉自己生活不能苟且,美好的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当下是否在积极的生活”。  

谈到未来,王斌斌正在准备去美国读博,虽然具体的研究方向还没有确定,但从眼神可以看出他的平静与笃定,“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挑战,想要做出好的工作离不开勤奋积极的工作和一定的机遇,我希望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忘初心,更快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