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做客电台 畅谈公众关心的教育话题
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有1-2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学生生性好动,这是天性,但是我们的一些学生中还存在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市教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探索大中小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就是“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化”体育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体育课以体育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体验,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体育项目。高中阶段,实施体育课 “俱乐部”制模式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挑选喜欢、擅长的体育课程,培养运动特长,掌握2项运动技能,养成爱好锻炼的习惯。大学阶段,让学生在兴趣项目上持续学习,提升运动水平,同时知晓和理解相关的比赛规则、裁判技术,学会欣赏赛事,让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改革,能够改变传统体育课的不足,让孩子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较好地掌握1-2项体育技能,让体育运动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为他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体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者说体质水平,帮助他们掌握运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比如教会孩子们如何团结协作,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合理友善竞争,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素质都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必须的。所以选择什么项目不是最主要的,应该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他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种运动项目,再去选择他喜欢的,只要是适合他的项目都能达到体育综合的育人效果。
如何看待艺术考级?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明确规定,社会艺术考级证书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对于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有专家学者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考级就是设立一个固定的标准,让孩子达到那个标准,而艺术才华却不是一个标准可以衡量的。孩子学习艺术,最首要的应该是激发他们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学会用材料与各种方式去表达。用“学院化”的技术指标去要求这些热爱艺术的小孩,让他们去考试,容易将艺术教育推向纯粹的技能培养,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而孩子的兴趣是比金子还珍贵的。
如何解决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涉及到时间、场地和师资等各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体育专项化改革以后,体育教师的数量和专项背景都无法满足课程需要。我们将依托本市体教结合的传统优势,研究制订兼职体育教师的管理办法,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定,聘请优秀的体校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到我们学校做兼职体育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项需求,让更多孩子能够动起来,真正喜欢体育。
何为“体商”?如何评价学生的“体商”?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在全国首创了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首次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理论获得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综合评价结果。儿童青少年健身指数是针对上海市群体性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状况的整体性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提出了衡量青少年个体体育健身水平的“体商”概念,简单讲,“体商”就是青少年个体的体育素养,它包括体育的意识,体育的知识,体育的技能,体育的经历跟体育运动最后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概念,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价青少年的健身状况,能够综合性地反映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和结果。
“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体育工作是如何规划的?
立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体育主要抓几件事情:一是体育课程改革。二是阳光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体育比赛,这个是面向人人的体育比赛,要全面的推开。三是学生的健康档案,一生一档,或者说刚才说的体育素养,体育素养我们将把它纳入到学生的学业水平里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第四是场地的建设,我们要在学校里推进建设一场一池一馆。第五个方面要整合资源,建设一个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全人”教育的角度来说,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完整的、完善的,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