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小路上王凤青老人发掘出36处名人旧居

12.04.2015  10:59

  

  从鲁迅公园出发,沿甜爱路、山阴路、多伦路、黄渡路走上一圈,只需短短2个小时。而就在这片不足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却隐藏着包括鲁迅故居、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等50处名人故居、38处历史遗址遗迹、44处优秀建筑……

  如今,这一处处上海历史文化地标,都被84岁的王凤青老人清晰记录在自己撰写的专题书籍上。王凤青说:“拍老房子照片,讲老房子里的故事,用双脚丈量老房子地图,是我最大的乐趣。

   寻觅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黄渡路49弄5号,一幢看似普通的两层楼小洋房。由于年代久远,建筑外墙已经陈旧斑驳。可就在这座不起眼的楼房中,70多年前,鲁迅挥笔写下了悼念左联五烈士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发现这幢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并首次拍摄下这幢楼房的,正是王凤青。

  少时,王凤青家境贫寒。饱受战乱和艰难的他,求学时有机会读到鲁迅和进步作家的书,对鲁迅充满景仰。几十年来,他的鲁迅情结始终萦绕心中,收藏了不少鲁迅的书籍,空时就读几篇。2001年,他在静安区的住房被拆迁,他放弃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专程寻觅到距鲁迅故居不远的留青小筑居住。

  王凤青追寻鲁迅足迹,成为他与山阴路建筑、人文交会的发端。背上相机,老人一边跑图书馆、文史馆和档案馆;一边对四川北路沿线周围实地摄影。就在这一过程中,他在《虹口区文化志》上发现了一段对鲁迅先生的记述。携着这段记录,王凤青前往今天的黄渡路一带寻觅,终于在当年的黄陆路30号,即今天的黄渡路49弄5号找到了依然留存的两幢小楼……找到了老房子,也找回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老侦探的“热情密码

  走进王老的家中,他又拿出最新编写的《周恩来在上海的寻访足迹图文选集》,老人说,他刚刚又住了18天的病房,这是他的收山之作。

  84岁高龄,患有心脏病,血压也高。王凤青说,就在2001搬家前那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老病发作,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经多方求医,老人终于渡过难关。病情缓和,停止用药后,他就拿起了心爱的相机。“人活着不容易,这是我的第二条命,我要过得有意义。

  从此,老人每天的生活过得相当规律,吃过早中饭,拿起卡片机,出门挖掘老房子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对王凤青来说,这并不容易。他为此总是大费周章:到文史馆和档案馆看资料,寻访老邻居和年长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中发掘线索。为探询山阴路上的名人故居,老人阅遍了从1945年至今的户籍资料。不到500米的小路上,老人发掘出36处名人旧居,14处历史遗址,为了一本山阴路记忆的摄影图片集,老人留下的资料足足有一书架。

  王凤青写的《山阴路记忆》里配有自制的“山阴路文化景点树形图”,是山阴路现有资料中收集最多的。老人说:“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做鲁迅的“邻居”很自豪

  随着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少老建筑永远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这张告别的名单,令王凤青老人不无惆怅:原乍浦路388号虹口大戏院,中国第一家戏院,现在是绿地和商厦;溧阳路上原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机关旧址,现在是被拆除……

  “我要抓紧时间多拍一点,把一幢幢老房子留在相片里。”王凤青说,令他欣喜的是,近年来上海对历史遗址和保护建筑越来越重视。仅在虹口区,未列入市区两级保护建筑的名人旧居被一一挂上铭牌。其中包括曹聚仁旧居、赵家璧旧居等,此次公示的名单中,又有400多处建筑被列入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候补名单”。

  与此同时,市民对身边老房子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住在山阴路上的王凤青对此特别有感受:以前老听人抱怨,这些老房子什么时候能拆迁;这两年,尤其在老房子全面修缮后,大家都舍不得走,因为能做鲁迅和郭沫若的邻居“很自豪”。

  “拍照、查资料、出书、搞展览”,王凤青抚摸着厚厚一沓书稿说,“走马观花两小时,纵览百年文化史。我花了十年的时间来探寻老建筑,为的就是让年纪大的人对历史有所回忆,让年纪轻的受到教育,尽绵薄之力留点文化资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