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上海在行动

02.02.2016  14:55

 

曾经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松江区黄桥村正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庄、开辟产业化花卉基地、打造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等方式,使村农业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图为该村村民在一现代化花卉种植大棚内劳作。摄/记者 杨清悦

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日前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提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农业现代化 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从201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秤砣虽小压千斤。”一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上海农业在上海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我国其他农业地区相比,上海农业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又反映城市化进展较快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上海农业最鲜明的特征是都市现代农业,最具优势的潜力是农业多种功能拓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结合上海实际,把上海农业现代化实现形式定位为都市现代农业。2012年4月,农业部在上海首次召开了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2015年1月,上海市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全国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做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发展新的目标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部设立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4项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新增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耕地质量、亩均化肥使用减量、亩均农药使用减量、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整治、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等8项指标,形成7大类32项建设目标,完成这些指标,就是上海农业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比较雄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比较集中,市场需求空间比较大,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可能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而对于上海农业做优做强,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海市农业主管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上海农业要提质增效,应更多在提质上下功夫,上海科技力量强,设施农业基础好,市场需求集中,要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上海农业要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粮食生产上要推广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在蔬菜瓜果类生产上要促进“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模式发展;上海要推动产学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种业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上海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上海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国内产权制度改革最完整的政策体系。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4]70号)文件精神,市农委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起草了《上海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共五部分十九条,明确了摸清改革底数、严格改革程序、建立治理结构、理顺村经关系、合理收益分配、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多项主要任务。

至2015年底,全市167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已有1458个村完成了改革,占应改革村的86.9%;90个镇完成了镇级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工作,8个镇启动镇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有序指导闵行区开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六项权能试点工作。指导督促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934个村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全市应开展登记总村数的86.8%,涉及承包农户数50万户,承包地确权面积143.5万亩,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

因此,上海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有据可循。

根据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到2016年,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做到应改尽改;有序推进乡镇级集体资产界定,积极开展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本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全面完成;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显推进。

同时,上海还将总结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征地留房留资产安置、物业回购、资金补偿等多种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开展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继续指导闵行区开展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工作,切实做到封闭运行、风险可控,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改革成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文件

        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农业发展的关键。以绿叶菜供给为例,上海农业的一个目标是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为什么是90%的目标?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曾做出明确的回答:这是上海市民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上海人都特别喜欢吃绿叶菜,每天绿叶菜的消费量在4400吨左右。据统计,上海整个蔬菜需求总量有一半是本地产供应。在其他的蔬菜品种里面,比如番茄、土豆,这些东西适合长途运输,恰恰是绿叶菜不适合长途运输,而且附加值比较低。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还要特别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从各地实际出发,使农产品的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补短板,就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行“三品(品种、品牌、品质)”战略,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和生态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不规范畜禽养殖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花大力气解决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的问题,要么直接关停。”去年10月,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来到崇明县调研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整治情况,对位于崇明县中部的上海鳌山奶牛场负责人说。

从2013年开始,本市各区县开始加大畜禽养殖业整治退养工作力度。松江区实行书记镇长“一把手”责任制;金山区设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扣罚区级转移资金的方式来考核镇、村两级政府;崇明县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根据《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到2016年底前,上海将提前完成全市2720家不规范畜禽养殖户的整治任务,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今年开始,浦东将对区内规模畜禽场开展有计划、分步骤减量退养及布局调整,"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的畜禽养殖总量要从75万头标准猪减量至17万头标准猪。为此,浦东新区财政局形成了“定额补助+奖励”的财政保障机制,并设立“畜禽退养专项资金”。

这只是上海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一个缩影。2015年,上海市农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本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沪农委〔2015〕272号),开展了包含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户)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处理设施运行整治、田间窝棚整治、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烧在内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专项整治工作。

2015年8月,市农委召开本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现场会提出,上海将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打好治理“攻坚战”,并印发了《上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会议提出,到2017年,本市化肥亩均使用量(纯量)降到26.5公斤/亩以下;农药亩均使用量(实物量)降到1.16公斤/亩以下。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35,设施菜田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无公害蔬菜水质标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维护长江口渔业秩序和生态安全。继续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领导同志在多个场合提出,农业问题“要两个肩膀扛起两个担子”,既要保供给、增收入,又要保生态、保安全。今后,上海的工作重心要实现“三转一路”,“三个转”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上来。“一条路”就是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补齐“短板”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克服瓶颈、补齐“短板” 促进城乡一体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三农”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对照上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上海农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在农业发展方面,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日益加大。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当前上海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基本态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村庄布局较为散乱,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水平较低,农村环境整体水平较差。在农民整体素质方面,“三化一低”现象明显,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外来化特征明显,务农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超过80%;农忙回乡种田、农闲外出打工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业行业中,目前还集中了6万多来沪务农人员。同时,本市务农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菜地里“”蚯蚓、田垄沟里养黄鳝——在崇明县三星镇瀛西果蔬专业合作社里,这样的立体种养模式已经持续了4年多;在2015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上海模式”点燃全国舞台……持续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海正从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入手,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2015年12月8日。中华艺术宫。上海市首届新型职业农民演讲大赛决赛在此举行,展示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新风采。同年10月21日,上海青年农场主示范培训班正式开班。尽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已经迈出,但在数量和比例上,仍旧处于较低水平。为此,市农委有关处室明确,本市将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培育以本土化为主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15年3月,《关于适应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村卫生室纳入本市医保联网结算系统等十项内容,这一被称作“沪十条”举措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一。从2015年4月1日起,上海结束了城乡低保两个标准的历史,在全国省级单位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化的目标。

作为上海市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青浦区张马村大力发展寻梦园、农情园、蓝莓园、生态园、太阳岛等“四园一岛”以及村落游览和民宿产业,如今,其不仅是水清岸绿的生态村,同时建设文化设施,从一个纯农业村蜕变为特色产业村。2015年12月,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约716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改造,涉及农户数约43万户。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郊区公园绿地建设,综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扎实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工作……

上海农业“补短板”,已经在行动的路上。

        产业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挖掘农业多种功能 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

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对此文件提出,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

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在功能上,具有经济、生态、服务等集成性功能,即凸现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在地域上,农业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互镶嵌楔入,融为一体,农业与城市的联系与互动更为紧密和直接。在模式上,应该从上海农业比较优势出发,选择高效生态作为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金山的农业、农村发展别具一格,已经悄然集聚起一大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项目,一个融现代农业观光、新农村参观、农耕文化体验、学农教育实践和乡村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形态已经形成,并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吸引着社会各方的眼球。金山蟠桃、枫泾猪等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已成为上海核心农产品品牌;鑫博海中央厨房、舜地食品等已成为沪上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枫泾农民画村、廊下生态园、吕巷万亩水果公园、金山嘴渔村四大农业休闲旅游集聚地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金山草莓节、金山田野百花节、金山西甜瓜节、张桥羊肉节……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已经成为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山为代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正是上海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以菜管家、光明都市菜园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正在进行着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的新探索;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空间,优先列入年度建设用地指标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海已经在法制化、标准化的道路上逐步推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上海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不仅释放出了强烈的重农抓农的政策信号,也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上海一定能完成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