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金山卫史志的民间史学家

18.09.2014  04:57

夜深人静时端坐案前,点亮台灯,从上衣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翻开一册册资料和笔记开始查阅、核对……几十年来,俞德良已度过了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今年79岁的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编撰金山卫民间史志上。

我从小喜欢看文史类书籍,就想编一本金山卫地方志。”1953年,年仅18岁的俞德良决心从《俞氏家谱》、《黄廷广记》等家传古籍中摘录史料,编修《金山卫简史》。历经十载,书稿终于完成。之后,俞德良和其他乡邻以这本《金山卫简史》为蓝本,查旧典、访遗址、求资助,2008年时81万余字的《金山卫春秋》终于付梓。

编撰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考证。”俞德良告诉记者,他将金山、松江、奉贤、平湖、杭州、南京等地的图书馆几乎跑了个遍。“一开始,不少图书馆没有复印业务,看到可能有用的资料只能手抄。而抄下来的资料,最终能用上的往往不到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俞德良还是兢兢业业积累了20多万字的手抄笔记。

在考证近现代史料时,俞德良往往还会到当地老人家中拜访。在编著《侵华日军金山卫登陆纪实》时,为了统计遇害的百姓人数,俞德良走访了金山卫所有的村落,询问了每个曾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人。在听了无数个故事后,俞德良最终将一个个“故事碎片”拼出了惨案的全貌,并统计出了“遇害百姓达1036人”这一数字。为了这个数字,俞德良奔波了整整半年。

几十年来,俞德良一心扑在编书工作上。编书开销不小,为了省钱,俞德良定下一条规矩:50公里内不乘车。俞德良从家里去25公里外的金山图书馆、30公里外的松江图书馆都是骑自行车前往。住宿上,俞德良也是能省则省。一次他去杭州考证史料,问了几家旅店,住宿费动辄200多元。“当时我很着急,因为我给自己定的住宿标准是一晚上60元。最后,我花了10元钱住了一宿大通铺。

让俞德良欣慰的是,他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金山卫镇,他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老伙伴”。由黎家余、俞德良、张健华等人组成的上海金山卫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至今已编撰了《金山卫春秋》、《炳灵公昭武将军方鸣谦传略》、《侵华日军金山卫登陆纪实》等20本书。新书出版后,俞德良等人会将书寄送到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并向市民免费赠阅。“只要读者能从中获得知识,增加对金山卫历史的了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本报记者 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