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一个月涨价30%破20元/公斤 创五年来历史高点

07.04.2016  15:06
猪肉一个月涨价30%破20元/公斤 创五年来历史高点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每天去菜场买菜的家庭主妇,对于猪肉价格的近期走势应该颇有体会。哪怕是不用去菜场的人,或许也在餐桌上听到家庭主妇的抱怨。没错,猪肉确实越来越贵了,统计数据显示,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上涨了30%。生猪价格也创下五年来的历史高点,突破20元/公斤。

  “生猪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量增加—生猪价格下跌—大量母猪淘汰—生猪供应量减少—生猪价格上涨”,这个怪圈被人称为“猪周期”。从历史经验看,每4到5年就会经历一个周期。

  猪周期的成因并不复杂,就是养殖户追涨杀跌。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分散的养殖户很难对未来市场准确预判,容易做出与未来市场行情相背离的决策。专家研究发现,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时,“猪周期”振幅就会趋于平稳。

  小规模、分散养殖的弊端,在生猪行业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实除了生猪行业之外,在其他很多农副产品生产领域,过度分散的小规模种植、养殖,都是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首先是生产效率低下。小规模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聚集效应,小而全的操作模式无法通过充分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小规模生产的效率远远低于规模化生产经营,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价格优势。其实是资源浪费。小规模生产往往伴随着粗放经营,对于劳动力、土地、水、能源等等资源都造成浪费,无法形成集约化、精细化经营所取得的资源效益。此外,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方式也难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难以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小规模生产点多、线长、面广,很难实施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和监督,难以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所以往往在源头上就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大势所趋,但在现实条件下,其推广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同制造业等工业领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设备和劳动力,都由于诸多历史现实原因,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

  在改革开放之后,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情况下,分散、小规模生产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在这方面,很多农业生产企业都展开了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地区特点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菜价、肉价等“菜篮子”问题,以及粮食等“米袋子”问题,一头关系市民群众的基本民生,另一头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过于剧烈的价格波动,或者谷贱伤农,或者谷贵伤民。因为价格波动导致生产大起大落,更不利于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把“猪周期”作为切入点,通过提高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完善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等措施,稳定更多相关行业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市民生活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