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犹太难民馆,悼淞沪抗战——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第十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参观实践

05.11.2015  10:38

10月31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第十一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参观实践。本次参观在党校负责老师邹琴的带领下,学员分两批,分别参观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淞沪会战抗日纪念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侧面,学员通过参观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更直观的了解。犹太难民纪念馆是犹太摩西会堂旧址,始建于1927年。自鸦片战争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来华的一批犹太人在上海成为富商,这些犹太富商们集资将摩西会堂迁入现在的地址,为二战时期的犹太难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摩西会堂是二战期间在沪犹太难民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二号展示厅陈列了众多历史珍贵照片,展现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日军统治下,在隔离区内的艰苦生活以及犹太难民们和中国人民的和谐相处;三号展示厅则展现了在沪犹太难民他们之后的人生经历及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积极分子在参观过程中,频频为上海人民和犹太难民的深厚友谊所感动,为战争的残酷而唏嘘不已。参观结束,学员们在会堂旧址的小洋楼前合了一张照片。没有平时照相时的愉悦气氛,取而代之的是肃穆、冷静,在这片标志着中国和犹太人民深厚情谊的地方,我们缅怀那段沉重的岁月,也珍重、敬仰险恶局势中依然萌芽、成长的世界人民爱的种子。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历史。纪念馆矗立在昔日中国军民浴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战场——今日的宝山临江公园内。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色“淞沪魂”石刻长卷,它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主题墙。纪念馆第一展厅《抗日战争与上海》陈列,以大量的历史珍贵影像资料、图片、及有关文物,概要介绍了以二次淞沪抗战为主的上海人民14年抗战史。第二展厅,主展厅:《淞沪抗战史事掇英――血沃淞沪》陈列,强调对参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在运用了声、光、电及多媒体技术,描述了“义勇军海塘退敌”;“众店员舍身取义”、“罗店镇白衣勇士”、“小英雄方塔就义”,“和籍团血洒江湾”等18个淞沪抗战中发生的故事,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展厅《抗战文化系列 ――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展现的是抗战时期著名美术家张明曹先生有关抗日题材的部分版画作品以及部分珍贵实物。反映了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上海文化界人士怒而奋起,抗战文化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方面。积极分子们在参观中深刻感受到,正义的战争必然胜利,为了和平的战争必然胜利,为了人民的战争必然取得胜利。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本次参观实践,学员观犹太难民馆,悼淞沪抗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附参观感言:

在纪念馆观览了很多的历史照片和陈述,但其中最触动我的却莫过于一位犹太女性在被问及为何最终选择留在中国时,所作的一首诗:“其实我可以选择太阳,做太阳里的那只金鹿;其实我可以选择月亮,做月宫里的那只玉兔;但,我选择中国,选择做中国土地上那棵努力成长的树……我选择中国,将整个身心与智慧为之付出,用这种实在的方式,融入她的发展和进步;我选择行走跋涉,选择用脚步做语言,把中国的山水倾情朗读……”能让一个人放弃回到家园,而留在异国他乡,其背后的经历定是异常地感人:无论是中国的外交官何凤山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赴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于大屠杀,还是上海人民没有任何反犹太人情绪,亦或是在隔离区中国居民的条件更是艰苦反而尽自己可能帮助犹太难民,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中国人民,上海人民所有的友好亲密的行为,都向我们展示了爱是无国界的,在共同面对苦难和压迫时,我们更应互相扶持、共度难关。——胡晨瑜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感动于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愤恨战争的残忍。这一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珍惜眼下和平,做好中国人。——刘圣节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