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犹太后裔沙拉的童年记忆化为雕塑《伞·记忆·生命》

23.03.2015  12:22

  “这片土地曾收留过成千上万犹太难民,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感谢中国,感谢上海,在天塌下来时给我们撑起一把伞。那是把生命之伞,使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请允许我作为犹太难民后裔,向曾给予我们粮食、同情和帮助的中国兄弟姐妹致以真诚的敬意。”21日下午,在新书《特别狠心特别爱2:赢在家风》交流会上,作者沙拉感慨地说。

  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遭到屠杀,来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有数万名。他们大多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新出生了408人。沙拉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仍留在上海生活的犹太后裔,育有两子一女。新书交流会上,沙拉先介绍的不是自己的新作,而是一尊以《伞·记忆·生命》为题的雕塑。雕塑底座是石库门弄堂的青石小路,一个抱着熊猫玩具的外国小女孩微仰着头,她的身前,一位中国阿姨俯身将手中的伞倾斜着挡住了女孩头顶的雨幕。伞,象征着保护,熊猫是和谐、和平的象征。雕塑设计者是上海高级工艺美术师赵樯,小女孩的原型就是沙拉。那是1943年2月一个傍晚,石库门前的上海阿姨为迷路的外国小女孩沙拉撑起了挡雨遮风的雨伞。

  2013年,赵樯曾设计了以这幅画面为主体的贵金属作品。当年5月,曾在上海生活10年的92岁犹太老人马公达(犹太名GaryMatzdorff)回沪寻找帮助过他的上海“亲人”,赵樯将作品送给老人,老人激动地哭了。这段经历让赵樯对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愈发感兴趣,进一步完善设计稿后,去年初,沙拉提议将这个创意化为雕塑。目前,1米高的雕塑小样已经完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沙拉计划联合犹太社团将雕塑作为礼物送给上海。底座的青石小路上,还会由70位具有影响力的犹太后裔签名留言,包括执导《辛德勒的名单》的著名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等。“这会是一件多媒体装置的雕塑。”赵樯介绍,雕塑中“”的效果将以喷泉形成,外国小女孩的身上不会沾到一点“雨滴”,体现上海人民对她的帮助和保护,夜间还会有不同的灯光变幻效果。而在沙拉的设想中,雕塑底部会安装一个声音装置,有参观者靠近就会听到她用五种语言说的这段话,“这片土地曾收留过成千上万犹太难民,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感谢中国,感谢上海……”“希望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中国人的宽容、慷慨和大无畏,知道上海曾毫无保留地接纳数万犹太难民,成为我们的诺亚方舟。”沙拉说。据了解,这座雕塑有望在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落户虹口北外滩。雕塑不远处,正是当年犹太难民登陆上海的公平路码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