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创新理念举措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6.10.2014  23:24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根本保障。在学校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人才队伍系列改革政策支持下,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系为目标,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全面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汲取国际一流的成功经验与成熟做法,经过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机构工作背景、正活跃在不同物理学科前沿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形成了具有很强集聚效应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或国际领先的重要研究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全校形成了示范效应。

  2007年,交大物理学科开创性地成为学校第一个进行中长期国际评估的学科。学校邀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权威专家为交大物理学科的发展把脉。根据国际评估的建议,物理与天文系确立了建设一流物理学科的发展目标,把“人才强系”作为物理学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制订了物理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把物理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作为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9年1月9日,作为人才强系战略的“第一步”,学校聘请了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马里兰大学基础物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季向东教授担任物理系系主任,拉开了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的序幕。

  季向东教授加盟交大物理系后,在学科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标准国际化”和“人才评价标准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招兵买马”,人才引进重点关注人才的国际视野、学术背景和事业规划;人才引进后,一方面为他们创造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氛围,构筑“防火墙”,使他们潜心于各自的前沿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新引进的优秀人才不断进取,保持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打破旧有人事体制的限制,在全校开创性地启动了针对老体制下教师的分阶段考核,促进人员的流动和分类发展,使得新引进的人才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

  根据物理学科的中长期规划,瞄准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系,在原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光学与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面向基础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一批引进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建立达到临界规模的学科团队,物理系于2009年和2012年新建了极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粒子物理研究团队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团队,分别组建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其中,粒子物理研究团队成员有来自于多个国际合作实验项目,他们具有粒子物理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丰富经验,在四川锦屏山建立了世界上最深的基于液氙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室。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的主体,聚集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景益鹏教授等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该团队长期与多个国际天文观测站合作,致力于宇宙学理论与黑洞物理、观测宇宙学和星系与星系团的前沿研究,发展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目前,物理与天文系按照研究领域设有理论物理与交叉学科、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激光与等离子体物理、光学与光学工程,以及天文与天体物理6个研究所,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0多个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培养和锻炼,包括原有教师的分类发展,师资队伍的结构和学科的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物理与天文系在全校率先实行长聘教轨/教职体系,在过去的五年里引进了30多位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包括15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选者、3位国家基金委优秀人才入选者和一位中组部拔尖创新人才入选者;引进了5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此外,物理与天文系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与长江学者15名等。

  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不仅实现了交大物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使得交大更加有效地面向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国家在相关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出具有国际影响或领先的重要成果。2012年教育部物理学一级学科排名中,物理学科从上一次全国评估排名第九提升到第六;与交大其他三个学科一起入选上海市一级学科A类;近3年来,上海交大物理学科在反映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高质量论文比例”两项指标中均稳步提升,2014年度上海交大物理学科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全球第123名、中国大陆第4名。近年来,交大物理与天文系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和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并在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或领先的重要研究成果或重要贡献。2012年,贾金锋教授研究团队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如何利用分子束外延手段成功地在超导衬底上生长出界面原子级清晰且电接触非常良好的拓扑绝缘体/超导异质结构,通过近邻效应将超导特性导入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实现了超导电子对和拓扑表面态的共存。这一发现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突破,为观测马约拉纳费米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2012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和最具创新性的科学成就分别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上发现期待已久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通过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物理与天文系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的人员对这两项重大突破均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季向东教授带领的暗物质探测研究团队在四川锦屏山开展暗物质探测,并于8月发布了实验组使用120公斤级液氙探测器所获得的首批数据,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影响,《Science》杂志以《探索暗物质,中国团队迎头赶上》为题,报道了该研究团队的实验成果。

  2013年12月,学校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著名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王孝群教授担任新一任系主任。王孝群教授曾先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德国马普物理复杂系统研究所、瑞士材料数值计算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和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等著名研究机构工作,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大家期待并相信王孝群教授的加盟不仅会加强和推动物理与天文系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在他担任“掌门”后,物理与天文系在整体上按照学科规划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完善人才分类发展的机制,全面推动一流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一流的物理与天文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