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结婚照
原本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在文革时期,结婚成了一桩小事,婚礼也被要求办成简朴的所谓革命化的婚礼。于是,简朴、单调是那个年代结婚的代名词,如果哪家的新娘打扮得漂亮、时髦一点,就会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因而很多结婚照和宣传画,都留下了文革时代的投影。
但是,再勤俭节约办婚事,拍结婚照这件事还是万万不能省略的。文革时期的结婚照朴实无华,新郎新娘穿着普通的上装,坐在一起。摄影师按下快门,只要几分钟,拍结婚照的仪式就算完成了。那个时候拍一张结婚照大概只要二角几分钱。结婚证的影印里面还有八个字“勤俭节约,计划生育”,落款是上海市XX区XX路街道革命委员会。
如果新郎官是军人,那他是穿的军装。而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不许穿婚纱礼服的,那么这个新娘子穿的是两用衫。那个时候两用衫是最流行的,结婚照要带有喜气去拍。拍的时候,两个人笑了,笑了以后呢,这个摄影师就讲了,你们不许笑,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你们笑怎么行呢?我们要为革命而拍照片,为革命而结婚,那么就要拍出来革命化的照片。
对于当时生活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也在婚纱照里面完整地反映出来了。拍结婚照本是件美丽幸福的事儿,然而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要去想别人如何受苦受难,这就是那些年所谓的政治觉悟高的文革式联想。 幸福生活从“头”开始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了,人们爱美的天性也逐步得到了释放。在这个时期,人们拍结婚照前,理发烫发是惯例。一来是要把自己打扮漂亮,二来他们表达了幸福生活从“头”开始的美好愿望。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名堂,这种发型叫什么发型,那种发型叫什么,只是简单地根据你的脸型,搞成一个波浪发。
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想到要穿婚纱,因为婚纱才开始时兴。新娘用丝绸围巾,在脖子上围一围,手捧鲜花,色彩好像就丰满了。 赶时髦 排队拍婚纱照
在封闭的,荒蛮的时代走出来的人,都会有对美的这种渴望,渴求。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百万知青大返城,上海青年人中的结婚人数出现了“井喷”,许多人都期望到照相馆去拍上一套婚纱照,而当时的婚纱都是从香港带来的。
当时早上六点钟不到,上海有名气的南京理发店、新新美容城,新新美发厅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很多姑娘在这里烫好头发,就直奔王开照相馆拍结婚照。王开照相馆在七点前就已经发纸头了,就是编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发到一百多号,大概觉得差不多了就不发了。照相馆门一开,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那个时候王开照相馆最高一次一天拍了260对,从早上一开门一直拍到半夜里,一、两点钟,日复一日。 王开照相馆 “王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成为上海最有名望的影楼,也是上海滩上不少明星政要拍照的首选。结婚照是王开照相馆树立品牌影响的敲门砖,它的照片工艺极其考究,对照片上的药水反复漂洗,直到彻底漂清,虽然比一般的漂洗费时,但从而造就了其拍摄的结婚照永不褪色、历久如新的效果,也赢得了口碑,在当时,结婚去王开照相馆拍照成为了一种标配。
如今,很多上海老字号的摄影行业纷纷歇业,只剩王开照相馆一家凭着对品质的执着和对顾客的忠诚还在南京东路上坚守,仍有许多老上海人带着子女重温曾经在“王开”享受过的优质服务,就是冲着这块金字招牌而来的。
拍婚照的时候,新娘子跟新郎官带上上海牌手表、海鸥牌手表来显示自己家境富裕,新娘子特意把袖管卷得高一点,就是为了要露出这只手表。之后,时尚的彩色婚纱照逐渐时兴,新娘子穿着婚纱,头上戴朵花,手上提个花篮,新郎官西装笔挺,手上拿副手套,拍得相当好看。而这样的一套照片,也要三、四十块钱,相当于老百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时代的变迁带动了上海人拍结婚照的兴起,上海的婚纱照市场更加热闹了。之后台湾婚纱影楼引爆了上海的擂台战,上海人也由此大开眼界。婚纱照不再只是拍一张两张,而是动辄几十张、几百张,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现如今的婚纱照,和他们父辈们的结婚照对比起来,真是恍若隔世。现在很多父辈们开始收藏与怀念旧时的婚纱照,也有很多年过半百的中老年夫妻补拍婚纱照,对于他们来说,穿上这件衣服,就算圆了这个梦。一幅婚纱照就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像这永不褪色的婚纱照一样,即使他们已经白发苍苍,那份美丽的情怀却一直保鲜,一如爱情,其实很简单,真诚与率性。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