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桃李天下 爱国奉献铁骨铮铮 ——纪念苏步青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22.03.2018  17:45

3月17日上午,数学科学学院学生代表在学院学生党总支的组织下,向子彬院前的苏步青先生铜像敬献花束、默哀致意,纪念苏步青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满载希望的春日,目光炯炯的苏老和“7818无穷大”雕像遥相呼应,传递着同学们对苏老割舍不断的感情和对大师精神的敬意,象征着数院人在一代代良师的培养下成长为数学界的大家和各行各业的精英。纪念仪式上,同学们回忆了苏步青先生满载担当与成就、教书与育人、爱国与奉献的一生。

苏步青先生1902年9月生于浙江省平阳县,193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年苏步青先生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数学会,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学报》主编。1952年院系调整苏步青先生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并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1978年苏步青先生出任复旦大学校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与名誉主席等职。2003年3月17日苏步青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逾百岁。他从事科研和教学70余载,是蜚声海内外的卓越数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一位主要奠基者。

苏步青先生不仅热爱数学研究,也十分注重培养数学人才。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先后任教的数十年中,他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为共和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他的弟子遍布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他曾在诗中写道:“满案簿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不仅写出了他执教的认真与辛苦,且表达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李大潜院士曾提到:“老师并不简单地满足于‘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境况,而是具有很先进的教学理念,更看重造就人才迅速成长的优良环境。他写道‘漫夸桃李遍天下,更盼风光润大千’,非常确切地表达了他在这方面的迫切心情和愿望。他反对‘名师出高徒’的提法,响亮地提出了‘严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这一充满哲理的口号。他对年轻人的成长特别关切,多次表示‘培养人才,要一代超过一代’,并且身体力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苏步青效应’。我曾多次在大庭广众中听他说‘我人老了,学问也老了’这种别人不肯说出口的话,目的正是鼓励青年人迅速接班、成才。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严师,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的心是和他连在一起的。”

苏步青先生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数学家,还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都怀有诚挚的爱。“在平时的接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凡是党和国家提倡的事,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他总是衷心拥护,决不三心二意,更不阳奉阴违。他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明确、坚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极端艰难的岁月,也没有丝毫的动摇。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能度过那一场浩劫。”这是李大潜院士眼中的作为共产主义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的苏步青先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还没有平反的苏步青先生在左的思潮仍猖獗,很多人仍心有余悸的时候,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在邓小平同志召开的座谈会上,第一个做长篇发言,坦诚了自己对教育界的拨乱反正的看法,推动了教育战线批判“四人帮”的斗争。这样做无疑是需要极高的觉悟和极大的勇气的,但为了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表现了他的铁骨铮铮与赤胆忠心,令所有人肃然起敬。1998年,苏步青先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元。李大潜院士到医院看望老师时,问他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他毫不犹豫地说:“全部上缴,由复旦党委处理。”李大潜院士对这件事记忆深刻,数年后回忆仍动情地说:“从这一件小事也足以看到他对党的高度信任和尊敬,他对党的爱戴是发自内心、言行一致的。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著名数学家,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呢?!”

李大潜院士在《五十载师恩师德,一百年辉煌人生》发言稿的最后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苏步青老师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政治与业务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与理相结合、言与行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复旦有苏步青老师,是复旦的光荣;复旦大学数学系、所,有苏步青老师,更是复旦数学系、所的光荣。我于1953年进复旦,至今五十个年头。五十年的师恩师德,我一直铭记在心,给我力量,催我奋进。能以苏步青先生为师,更是我的光荣和幸运。老师现在离我们而去了,但在我们图书馆,他那慈祥微笑着的雕像仍在关切地注视着我们;他当年大力提倡的讨论班已经形成制度、蔚然成风;更重要的,他那严谨治学、不断创造的治学精神,他那严格要求、诲人不倦的教学风范,他那关心国事、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已经弥漫在复旦校园,植根在广大师生的心田,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又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并没有走远,他还留在我们身旁,眷顾着我们的一切。老师,请放心地慢慢走吧!历史不会忘记您,复旦不会忘记您,您的学生们更不会忘记您!愿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苏步青先生虽已逝去十五载,但他对学术的执着热爱与其高山景行的品格,同他的谆谆教诲,仍对每一个复旦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子彬院前,在复旦的校园中,他从未走远,亦永远不会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