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名媛青睐的上海早期照相馆

13.01.2016  11:09

  上海第一家照相馆在哪里?号称“四大天王”的照相馆又是哪四家?重返百年之前,看上海人如何拍照……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

清末老城厢地区老宝华照相馆

  不久,广东人罗元祜在上海城内也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他技法娴熟,照片“眉目清晰,无不酷肖,胜于法人李阁朗多矣”,当时很受推崇。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馆

  摄影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发展很快,至1876年,在从广东路至南京路一带有“宜昌”、“苏三兴”、

  “华兴”、“同兴”、“日戍”、“恒兴”、“时泰”、“公芳”等近十家国人开设的照相馆。据《上海新报》广告,“宜昌”于1864年5月20日开张,是上海最早的有确切创办日期的照相馆。“苏三兴”原在香港,1870年前后迁至上海汉口路,以拍摄名媛魅影闻名,“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无不请其印成小幅,贻赠所欢”。这种“小幅”类似于现在的肖像名片。

清末劳合路(今六合路)上丽华照相公司

  早期照相馆设施简陋,在玻璃棚内摄影,不用灯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过顶棚的日光。所用底片为碘化银湿片,感光速度很慢。为保证影像清晰,被摄者须端坐或直立,摄影师一敲木板,打开镜头盖,大声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数到十,有时甚至数到二十,被摄者才可动。

福州路时报照相馆

  照相馆为了招徕生意,以新巧布景取悦市民。摄影室一般备有山水风光、亭台楼阁或西洋油画、自鸣钟等布景,陈设茶几花瓶、高脚痰盂,有的还搬上了模型汽车、游船等,拍出的照片多为道具堆砌,人景不配,造型呆板滑稽。

  当时在上海,照相是奢侈之事,光顾者多为达官显贵或富豪名伶。据史料记载,拍全身照需一二元大洋,拍摄并放大一张24英寸着色照相要12元大洋,约折合400斤大米,非一般人可问津。

照相馆里的九曲桥布景

  19世纪末,上海照相馆最著名的有“耀华”、“宝记”、“保锠”、“致真”四家,号称“四大天王”,分别设在南京路、福州路和广东路。

  “耀华”老板施德之积极探索光影造型,主张“以黑出白”,所摄人像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并擅长放大巨幅照片。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上,“耀华”送展的照片获得奖凭,成为清末中国唯一在世博会上获奖的照相馆。

耀华照相馆1900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所获的奖凭

毕肖楼女子照相馆店标

  随着照相干片的使用,感光速度快,加之电灯照明,不受天气影响,被摄者造型表情较为生动自然。民国初,国外胶片大量进口,拍照价格降低,留影者渐多,上海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城内九亩地的“毕肖楼”,经营者和摄影师均为女子,是上海唯一的女子照相馆。

  (据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