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出现多例热射病病例 医生:肌肉抽筋或为中暑症状

06.08.2015  09:10

   东方网记者于量、实习生林海帆8月5日报道:申城连日“高烧”不退,今天上午10时06分,上海再度拉响高温橙色预警。高温天气不仅催高了沪上各大医院的急诊量,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热射病病例。对此,医生提醒,出现中暑情况一定要及早就医,除了头晕、恶心等常见症状,肌肉突然抽筋也可能是中暑的表现。

  进入高温时节以来,上海各大医院门急诊患者明显增加。据上海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7月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华山、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仁济、新华医院等大医院的日均门急诊量达到1万人次左右。其中,新华医院、仁济医院日最高门急诊人次逾1.6万,创历年新高。

  东方网记者在位于闸北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看到,急诊大楼内一片繁忙景象,大厅内摆放着多张加床。据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于学靖介绍,这波高温天气开始后,急诊接诊量攀升明显,单日最高接诊量一度达2000人次。其中,尤以急诊内科、发热门诊和抢救室接诊量增加最为明显。

  十院急诊抢救科主任陈艳清告诉东方网记者,由于医院周边居民区众多,高温天气开始后,急诊科的接诊压力陡增:“送来的病人中,老年病人多、多病症夹杂的病人多、急需抢救的危重病人多,急诊科的每一个医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陈艳清透露,科室中有两名30出头的年轻医生不堪重负,已经患上了高血压,不得不服用降压药进行控制。

  除了夏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感染疾病,医院最近也陆续接收了多名热射病病患。8月3日,61岁的刘老汉在工友的陪同下,被送进了十院急诊科。据急诊科主治医师江波杰回忆,病人当时的情况甚是危急:“病人送来时体温高达41度,心率每分钟140次,而且已经神智不清,处在昏迷状态。当时我们就判断,很可能是热射病。

  据了解,刘老汉当天6点多就开始在没有任何遮蔽的工地上工作。在连续工作6小时后,突然晕倒,这才被送来医院。十院急诊接诊后,立即对他展开了抢救,除了使用冰毯进行降温,还对刘老汉进行了气管插管。截至目前,刘老汉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仍未完全脱离危险。

  对于热射病,江波杰医生表示,除了避免像刘老汉这样长时间在室外工作或剧烈运动外,也要对一些早期症状提高警惕:“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的情况,一定要及时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仍然感觉不适,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能硬扛。”江波杰指出,中暑可大可小,有时候在医院挂袋盐水就能康复,但一旦发展为热射病,后果则不堪设想。

  江波杰同时提醒,一些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症状,同样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年轻人喜欢运动。长时间在室内进行运动后,有时会突然出现肌肉抽筋的情况。这种抽筋,医学上称作热痉挛,是中暑的症状之一,一旦发生一定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