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计划专访】师生共同体建设的结与解

10.11.2015  11:14

      我校获批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至今已经三个多月,在这期间,学校成立了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权益与监督保障工作小组。经过遴选,由62名教授(副教授)担当负责人的学校本科教学团队也正式成立,我校激励计划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在教学激励计划当中,教授上课、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是具体举措,而师生共同体建设既是目标所在也是具体成效的体现。新闻中心记者就激励计划的相关情况采访了几位教学团队负责人,了解他们如何理解看待激励计划,如何建设师生共同体。

 

      开一扇时刻向学生打开的门
      在大学里,老师们都很忙,课后与学生们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难得学生有学术问题想要请教老师恐怕也会因为老师比较忙的缘故而难以约到,即便定了时间,也会可能被通知因为一个临时增加的会议而取消会面。如何化解这种难题呢?外语学院杜勤教授介绍到,目前外语学院正在根据激励计划制定一个全院老师的工作时间制度(office Hour),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外语楼211的集体办公室里面都会有老师,老师拿出固定时间在办公室里接待学生,这方便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杜教授认为激励计划应该更早提出来,他介绍道,国外也有固定时间地点的“坐班答疑”,比如日本的大学老师会把自己一周的行踪放在一个公开的位置,包括会出现在哪个食堂吃饭,什么时间去图书馆,什么时间会出现在实验室等等,他们每周会有专门的时间与学生见面,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行程实现“定期”的沟通交流,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版艺学院任健教授在给学生答疑(王博摄)

 

      版艺学院的任健教授用“回归原点、把握本质、创新形式、提升质量”这16个字概括了他对激励计划的理解。杜教授讲到,大学制度本来就是西方的舶来品,从源头上看,起源于希腊、意大利的最古老的大学里的教学模式就是面聊,面授。在中国,《论语》也是把孔子面聊时说的话记录下来。因此激励计划中要求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的面对面沟通都是一种回归原点的要求,是要求老师向学生开一扇24小时的门,让师生共同体实现一种无缝对接。

 

      构建共发展、同学习的师生共同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健教授认为认为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传授给学生人格、品德等道德情操方面的东西。如果仅局限于传授知识,那么还不如不培养,有才无德的学生很有可能为害社会。任教授讲到,中国传统家庭的中堂里会挂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者条幅,这里面的“师”就是老师,这说明老师和家人一样,老师跟学生除了要像跟家人一样经常见面之外,还要像父母一样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古至今,一声“老师”承载太多,作为教师有责任与学生共同成长。任教授的团队推行“三进三出”,以课堂为阵地,做到基本内容进课堂、大赛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堂。同时实现大作业出成果、比赛出成果、项目研究出成果。通过丰富的、变化的、具有挑战的课堂内容,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难题的条件和氛围,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外语学院杜勤教授在给学生答疑(王丹摄)


        语言学习没有诀窍,就是不停的听说读写。因此有人说,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外国呆上几年。外语学院杜勤教授说,“激励计划要求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对于我们外语学院来说没有难题,它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紧密,老师门都牢牢抓住答疑辅导的好机会,让学生嘴皮子动起来,笔杆子动起来,陪着他们提高外语水平。”这种“陪”其实并不简单,老师要为学生精心安排话题并鼓励学生多说,要仔细的听学生说并给出评价。这种“陪”的效果也很明显,学生的外语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另外,师生共同体不是一对一,也不是一对多,而是多对多的组成。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体建设,学校各个教学团队都在精心布置、精细落实。任教授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工作过的经历,借助于企业方式运作,将团队的20多位成员分成四个小组,团队之下再设团队,然后根据目标设定,授权、监督和考核几个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杜教授提出要进行师资队伍整合,形成梯队,对团队进行文化、语言、社会等模块化分组,老中青之间教授领衔、教师跟进,有效衔接,另外还要组建一个教材编写团队,保证语言学习的“源头活水”。

 

      师生共同体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的呵护
      有人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只要有网络,人与人之间随时可以实现视频聊天互动,见面的必要性越来越少。对于这种观点,版艺学院任健教授直言,“移动互联取代不了师生面对面的答疑辅导。因为作为人,人性的因素决定我们更愿意面对面交流互动。”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师生见面时解决,如果坐班答疑的时候就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讨论,那就是浪费时间。只有那些值得师生深入探讨的问题才适合面对面处理。

      针对现在有少数老师抱怨没有学生来参加答疑,任教授认为,这需要老师创新上课形式,“如果你上课的内容本来就不是问题导向的话,那肯定不会有学生来的。”任教授讲到,他建议每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加一些“过关”环节,“学生在过关的时候克服不了难题,怎么会不来找老师呢,如果老师平时满堂灌或者期末划重点,那么学生肯定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的。”学生不来参加答疑也有特殊情况,有学生反映在答疑时间里有课程安排,除非逃课不然没有时间参加答疑。任教授也注意到这一点,他建议学校在未来激励计划常态化之后,是否可以把答疑辅导纳入到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去,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模块实现科学化管理,避免出现学生有课的同时还有答疑安排。
      师生共同体建设要求师风和学风一起抓,外语学院的杜勤教授认为日语学习是零起点,除了要求老师们要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学风建设也尤为重要,学院以及辅导员老师要从大一新生抓起,做好新生的入学前教育工作。日语系也为学生制定了专门的系歌、系训,每一个新生都要会唱会背,另外要把学生的学么目标阶段化、量化,在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学有所成的同时对进一步的学习充满动力,在学校、学院、专业老师、辅导员等等的通力配合下,营造良好的师风学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师生共同体。

 

新闻中心王丹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