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走近交大名师——施索华[图]
日前,上海纪实频道《师道》节目,带我们共同走近了一位热爱着学生、执着育人的思政课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
走近交大名师——施索华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等,翻开施索华的资料,她名字的后面紧跟着一个个耀眼光环。
施索华是一位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她用25年的教学生涯,让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们领略到了德育之美。
听施索华讲课,就像是在读一本文字优美的书,在听一场朗诵会。她将枯燥的政治理论和文学融入到了一起,把政治的盐撒进了文化的汤里。专注的目光和此起彼伏的掌声是所有学生们对她的共同称赞。
“施”说心语
“我一直认为教学有章,教法无常,人和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交流能使文化、道德,素质、能力等得到最佳的传递。”
——施索华
“真正教育的本质乃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施索华
名师课堂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作为老师,被学生欢迎、认可是最幸福的事……要走近我的学生们,只有相知才能相亲,只有相亲才能相爱。”她更是学生们心目中交口称赞的“施妈妈”。
“我今天讲传统文化,一个人不知道往哪走了,就回头看看自己是从哪来的,因为不知其源流,无法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法获从入之途。被物质的力量打倒了精神的力量的现代人需要到古代去找一找热量和营养……”
听施索华讲课,第一感受就是词句优美,像是在读一本散文书、一篇诗歌,又或是在听一场朗诵会。你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印象中沉闷、枯燥的课堂被同学们聚精会神的目光和此起彼伏的掌声所取代。在这些妙语佳句的背后,是施索华老师不断向学生们传递出的思政之美,展示出“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抱负。
贴合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施索华用同校学长钱学森的故事激励这些年轻学子们,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家国天下,什么是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另一方面,如何待人处事,敲门怎么敲,握手怎么握,鞠躬多少度,开门关门都有什么讲究等等,这些细微处的礼仪规范也都成了她课上的内容。
25年教学心路
自从1993年留校成为上海交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现在已经25年了,这一门思想道德修养课,施索华也同样教了25年。
“我一开始做老师是有教案的,某一章某一节,按照章节讲,后来就不需要教案了,我脑子里有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讲稿,我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会盯着学生看,通过学生的眼神,通过学生的表情,随时随地地在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法。”
“每周两节到四节课,一节课45分钟,去改变一个18岁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真的很难。”
正因为这样的难,让施索华更加用心于工作,全情投入其中。她没有休闲时间,工作就是她的生活。
所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不是在帮助学生,就是在帮助学生的路上,她的关注点永远都聚焦在学生们的身上,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校园里。
爱之延续
2008年2月,施索华工作室的成立,让她有了一个和学生们充分交流的平台。工作室内24小时热线电话,全天候为学生服务。
一旦拨通热线电话,施索华的手机、工作室座机以及家中座机,三部电话同时响起。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联系上施老师。
这样的生活让我有些难以想象,而施索华老师却已经坚持了这么多年。
施索华常常对学生们说:“在老师的眼里你们都像是我的孩子一样,个个都可爱。”
只有全身心的爱着学生,爱着自己的工作,才能如此无所保留的投入。多年的努力,让她获得了许多的荣誉,而她最看重的却是交大学生们评选出的最受欢迎教师奖。
为工作,为学生,她从未停下过脚步。
即便是在隆冬腊月,课程陆续结束,校园里变得冷清的时候,她的日程依旧满满,她工作室里的灯依旧在夜幕下为学生点亮。
“如果有一天我身体实在坚持不下去,或者退休了,我不能上课了,但工作室还在,对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还在。”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对学生的爱,就是施索华力量的源泉。 来源:澎湃新闻 2018.03.12 原文: 上海交大施索华教25年思政课,按学生眼神随时修正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