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天潼路改造践行"慢行优先" 把中心城区更多路权让给行人

04.06.2017  09:41

原标题:天潼路年底改造,将践行街道设计导则“慢行优先”,缩减车道营造更多步行休憩空间 把中心城区的更多路权让给行人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和《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 《导则》)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慢行系统”“人性化”和“公共空间”的概念,这些概念落到实处会是什么样?在苏州河畔,一个改变将要悄悄发生。

  位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北侧、闹中取静的天潼路(河南北路—吴淞路段),如今被赋予了新的身份:“街道设计试点示范工程”。天潼路综合改造设计方案于2015年开始制定,几乎与《导则》制定同步递进。经过多方协调,今年改造方案敲定,于年底正式动工。

  “天潼路改造方案有不少亮点,是把《导则》理念落到了实处。”《导则》规划负责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金山认为。

  这条并不惹眼的道路,到底有哪些新亮点?

   步行有道,为机动车道做“减法

  在方案中,虹口区天潼路靠近河南北路一段(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将从6车道缩减至5车道。作为虹口小“门面”,把马路缩减会不会不够气派?会不会影响交通?

  “谈起道路拓宽,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是拓宽机动车道,谁会想到是人行步道拓宽?现在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天潼路街道试点示范工程规划设计负责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蔡光宇介绍,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和《导则》要求,街道改造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慢行优先,允许局部路段适当牺牲机动车通行能力,将中心城区的更多路权让渡给行人。河南北路路口南侧减少一条车道,就是为了拓宽人行道空间,从而应对附近轨交10号线、12号线出入的大流量需求。

  这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天潼路改造路段的车道分布本就不均匀。如果维持现状,入口的6车道会引来大车流,而中间段仅为2车道,很容易造成高峰时段交通量饱和及拥堵现象,通行能力大大下降。按照方案,缩减车道后,人行道宽度宜拓宽到3米。

  怎样让行人感到安全舒适?改造方案在细节上下足功夫,每个与南北向道路相交路口,人行步道拐角的弧度要变大,因为如果步道弧度小,车辆拐弯时常常要踩急刹车,会给路人造成不安全感。此外,斑马线前的人行步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路差将以斜坡代替,让拖着行李箱的路人也能感受到步行在天潼路的便利。

   统一风格,把公共区域串起来

  一条道路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那么属于天潼路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答案是历史。记者踩点发现,天潼路沿线建筑年代跨度大,不同大楼的风格不同,其中河滨大楼、新亚大酒店、邮政博物馆、公济医院旧址等优秀历史建筑的外墙风格相对统一。

  方案要求,新造的建筑风貌和色彩统一协调,外墙的构筑物材质、样式要和历史建筑的风貌相一致。蔡光宇举例,刚开业的苏宁宝丽嘉酒店外观就做到了风貌的相对吻合。

  打造连续、宜人的街道界面不只是建筑墙面的一致,人行道的风格也需要统一,这就带来了难题。因为建筑地块前的公共区域和市政道路存在“红线”,红线外的人行道由于业主不同,各造各的,风格很难统一。“《导则》就是要求打破红线,实现对整体空间的管控,把十几家业主的公共区域像串葡萄一样串起来。”蔡光宇坦言,协调各方业主配合人行步道和公共空间风格统一花了5个月时间,比规划编制还要多3个月。

  具有活力的街道应当是绿意盎然的。目前,改造路段的行道树数量较少,不少路段由于步道狭窄,无法种植行道树。因此,方案提出整体种植风貌要以法国梧桐作为骨干行道树种,并搭配不同品种的前景植物,打造兼顾四季常绿和季相变化的景观风貌,重点改造的区域是商业办公类的万丰景盛大厦、苏宁宝丽嘉酒店、中美信托大厦、广田108广场前休闲绿地。

   理念践行,为街道改造提供参考

  天潼路(河南北路—吴淞路)沿线建筑形态与功能较为多元,既包括商业界面,也包括非开放界面。周边地区功能混合程度高,其中办公类业态占比最大。商业服务类是今后天潼路街道的主导产业,商业白领将是天潼路街道的主要使用群体。

  “两栋写字楼和一座酒店的开业,将会为天潼路带来更多的人流。要让这部分人流有步道可走、有公共空间可以休憩是规划的初衷。”从某种角度而言,天潼路有“不得不改”的理由。

  天潼路的建筑类型多,有历史建筑、新建商务楼、小弄堂等,功能也非常多元化。不同于性质单一的大学路,天潼路是集合了生活道路、交通干道和商业街道三种功能于一身,同时还是历史风貌区延伸段,蕴含着老上海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每个改造板块均有涉及,这为不同类型街道的改造都提供了参考。”蔡光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