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式通勤"挑战公共交通安全 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专项监督

10.04.2015  11:42

  东方网4月9日消息:“潮汐式通勤”和“沙丁鱼罐头”已然成为本市公共交通运行的新常态,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客运量约占全天的四成,部分线路最大断面拥挤度超过100%。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专项监督启动会透露,申城公共交通安全面临“人群集聚性、系统脆弱性、威胁非传统性和后果敏感性”四大挑战。

  近年来,本市公共交通线网持续拓展,站点不断增加,客流逐步攀升,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521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774万人次,同比增加13%,占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的51%,单日最高客运量达到1028万人次;地面交通日均客运量730万人次,同比下降2%,占全市公交客运量的48%;市内水上客运日均客运量17万人次,同比下降9%,占全市日均客运量的1%。

  市交通委分析显示,本市公共交通行业安全形势呈现人群集聚性、系统脆弱性、威胁非传统性和后果敏感性的特征,城市公交安全受内外各种因素叠加影响,虽然可控但仍严峻——

  ■人群集聚性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400万,城市空间重构与规模扩张,导致职住分离,大量长距离出行,亟需通过公共交通满足,“潮汐式通勤”和“沙丁鱼罐头”已是公共交通运行新常态。人群高度聚集,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

  ■系统脆弱性目前,本市公交网络规划建设虽快速发展,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运输工具在高峰时段常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设施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稍有扰动,极易引发事故事件。其中,轨交1号线的主要设施设备已运行20年,人员流量和流向短时高度集中,造成部分节点不均衡,设施配备不匹配,网络配套不适应。

  ■威胁非传统性外部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导致轨道交通触网短路、地面道路湿滑、水路停航客流聚集。本市轮渡曾因大雾发生“12·10”踩踏事件(1987年),死伤66人。此外,社会转型期人为极端破坏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在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发生。

  ■后果敏感性公共交通系统的某些环节或过程有其特殊重要性,一旦发生安全突发事故事件,如处置不当,将产生人身财产损失,加深心理伤害,加大社会负面影响,导致事故后果扩大。今年3月10日,轨交2号线发生触网失电事件,造成单线营运中断长达5小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敏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