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申城,转角遇见邬达克

08.12.2015  11:21

陡峭的屋面、露明的褐色木构架、粗粝的石质门窗套、丰富的立面山墙造型和高耸的砖砌烟囱,这幢英国都铎风格的乡村别墅如今依旧安静地伫立在番禺路129号。一切都没有变,她现在叫邬达克纪念馆,只是比邬达克一家人1931年搬进来时候更明亮动人了些。


日前,由市文物局、市规土局等主办的2015上海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在这里揭幕。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不仅邬达克当年的起居室、卧室和书房将首次向市民开放参观,更有一系列的专家讲座、研讨会、分享会将逐次举办。


邬达克旧居二楼首次开放


邬达克纪念馆对上海市民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修缮完成后一楼已对普通市民开放,这个展厅是邬达克当年居住时的客厅,也是邬达克旧居最大的空间,室内壁炉、窗、顶上的梁饰都是邬达克留下的原物,门的样子也是依邬达克图纸2012年修缮时复制的。邬达克的书信、图纸、作品照片、生平资料等静静地摆放在展览室内。


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临展区间,也就是旧居的二楼,这是邬达克一家人当年居住在这里时非常私密的家居空间,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起居室、卧室、书房,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邬达克从一战战俘到一代建筑大家的传奇人生徐徐展开。放图纸的木柜保留完好,柚木门轻轻打开的时候,会吱呀作响: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至1947年离开上海,近三十年。但因战争爆发,1938年后无重要作品,1941年后上海不再有作品问世。本次展览将按照年份把邬达克的重要作品进行梳理,寻找其建筑风格,设计手法的变化与成熟的轨迹。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除了展览,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还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按照计划,10日下午,“建筑城市记忆,时代文化传承”研讨会在邬达克旧居三楼举办。18日“邬达克建筑修缮实例”分享会也将会在同一地点举行。至12月27日,“听邬达克故事,赏老上海建筑”的活动将作为“邬达克月”闭幕仪式在老上海建筑集中的徐汇区武康路393号黄兴公馆举行,除了邬达克的历史故事,还会有专家带领讲解武康路周边老上海建筑。


此外,主办方还特别印制了“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分布地图”,将在文化月期间的各项活动中派发,并刻制好了邬达克当年图纸印章元素的“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纪念章。


沐恩堂

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沐恩堂原名慕尔堂,是一座建有高大钟楼的基督教堂.沐恩堂建于1929年,为美国流行的学院式哥特建筑。“沐恩”,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该堂为砖木结构,美国式建筑,大礼堂可容纳1000人。


武康大楼

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国际饭店

1934年12月底建成,高24层,83.8米的国际饭店(ParkHotel),就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来说,无疑是邬达克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建成后近30年,它是“远东第一高楼”,直到八十年代中叶,国际饭店始终保持着上海高度的神话,是上海的象征。如今,国际饭店所在的人民广场早已高楼林立,而经历了七十多年风雨的国际饭店依然保持着当年庄重大方、富丽堂皇的雄姿。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50年11月起,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一直被当作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的原点。


大光明大戏院

今大光明电影院,该戏院因其摩登和豪华,被誉为“远东第一影院”。它的建成,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生涯中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设计风格的彻底转变。他对商业建筑设计的精准理解与定位,处理复杂地形与复杂功能的特殊能力,收放自如与现代时尚的表现手法,使其在建筑界备受瞩目,也由此奠定了他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新潮建筑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