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湖南街道社区:艺术之旅

22.11.2015  17:31

都知道汾阳路有“音乐之路”的美称,是因为这里坐落着我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但是不仅仅是汾阳路,湖南街道还有其他几处历史悠久的艺术圣地,比如:坐落在湖南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还有复兴西路淮海路口的上海越剧院和徐汇艺术馆。


①上海音乐学院

地址:汾阳路20号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由蔡元培和萧友梅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陶尔斐斯路创建的国立音乐院。1929年9月改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1年改名国立上海音乐院;1945年改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50年改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改为现名上海音乐学院。


这里是孕育音乐家的摇篮,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迎大门的一幢有着半圆形落地长窗的建筑,是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与办公楼,它的前身是在沪犹太人的俱乐部和花园住宅。上世纪20年代这个俱乐部举办着闻名上海的“星期四聚会”,一批音乐、文学爱好者在此聚集。


二幢建筑均为假三层,其中一幢建筑的双折屋顶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层为敞廊,木质构架支撑。底层砖墙,水泥毛刷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


另一幢四屋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层间设齿形饰,柱体有凹槽处理。侧立面有突出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整体风格有美国小住宅特色。该建筑有走廊与其他建筑链接,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


跟其他名校一样,校园有许多名人雕塑,以纪念先人的贡献。音乐学院的公告栏里贴的都是最近要上映的音乐盛事以及近期的音乐活动。这里跟一般的学院不一样,没有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的地方,院内绿化极好,适合练音。而时不时经过的,手捧乐谱,肩上背负乐器的人总能吸引游览者的目光。


②上海交响乐团

地址:湖南路105号


久负盛誉的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也是中国交响乐的发源地。


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是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于 1879年,1907年扩大为管弦乐队, 1919年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器接任指挥,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在长达23年的“帕器时代”,乐队演奏曲目更加广泛丰富,并和欧洲及世界各地来沪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几次易名。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上海交响乐团,改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在黄贻钧带领下,乐团很快恢复了演出。1949年10月8 日,黄贻钧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指挥家首次登台,指挥交响乐团演奏中国作品。1956年乐团正式定名为上海交响乐团。



乐队改称“上海工部局乐队,”时,团址也由原来的市政厅(现新雅饭店) 迁到工部局图书馆( 现福州路浙江路口菜场楼上)。1956年4月,在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校长的贺绿汀和上海乐团副团长黄贻钧先生的倡议下,经由陈毅安排,上海乐团交响乐队离开了福州路菜场楼上那个使用了几十年的嘈杂的排练厅,迁入了延安中路陕西路的楼房内。再后来,上海交响乐团从延安中路迁至今日淮海中路1708号(1982年起由北门湖南路105号进出)排练、办公,直至现在。


时至今日,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交响乐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演出累计近万场、首演曲目数千首,并与众多世界级的指挥家、独奏家、歌唱家合作演出。


③上海越剧院

地址:复兴西路10弄16号


上海越剧院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戏曲剧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雪声剧团、玉兰剧团等越剧剧团。


1950年4月,雪声剧团及云华剧团的一部分合并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所属一团与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为基础,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袁雪芬任第一任院长。



历年来,上海越剧院创作、改编、整理的传统戏、历史戏和现代戏近400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代表作。共有50多出戏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办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膺“音乐片奖”。



多年来,这一艺术群体,驰骋于海内外舞台,获奖无数,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观看剧团演出。直至2011年12月30日,上海越剧院改名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但是对外仍用原名。


④徐汇艺术馆

地址:淮海中路1413号


与上海越剧院一样,同样坐落于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口的徐汇艺术馆建于1932年,建筑面积754㎡,花园面积404㎡,有效展览面积600㎡,内设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艺术沙龙等配套设施,2005年12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


徐汇艺术馆算是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平面略呈现L型,立面红砖清水墙,部分窗上带券心石的平拱窗楣,东立面有凸窗,上为露台。整个住宅布局自由,形式趋向简洁,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改造,建筑受到较大损坏,使用功能也与原设计格格不入。


徐汇艺术馆前身是鸿英图书馆,鸿英图书馆是由黄炎培、史量才等人于民国13年创办的,最早叫甲子社,地点是在南京西路。1931年迁至霞飞路1413号(现淮海中路)。



1933年叶鸿英捐资40万法币筹建新馆,改名叫鸿英图书馆。1942年10月鸿英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年,日本宪兵曾经先后三次以检查抗日书刊为名进行骚扰,部分图书资料被劫走。


1955年,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成为一个报纸、期刊专业图书馆。1956年调划中共中央宣传部。



2005年,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淮海中路1413号鸿英图书馆旧址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修缮,“整旧如旧”恢复这幢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三层砖混结构西式建筑的本来外观,定名徐汇艺术馆,并对公众开放。


本期内容由看懂上海与湖南街道联合推出,搜索公众号“慢品上海湖南社区”,了解更多湖南街道历史文化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