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全覆盖正本清源活水来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综合治理环境纪实

10.03.2017  01:32

  初春以来,居住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村民老张,每天早晨起床后推开临河的房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看河浜内放养的鱼苗……满脸的幸福感让年过六旬的老张看上去年轻许多,他逢人便说,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作为水库村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周明章则有更多的感悟:“村庄改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的成果。村域内大小33条河道基本达到水清、岸绿、景美,得益于去年以来我们落实的以“河长制”为核心的长效治理模式。”

  村庄改造,重现江南水乡风貌

  水库村因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似天然水库而得名。全村有中心港、烟登港、李家港、横塘港等主要河流,分布在全村东西南北,累计总长达28公里,是江南有名的水乡之一。

  作为本市首批村庄改造的水库村,经过对破旧农宅翻建屋面、墙面白化,使农村宅基修缮整齐,宅前宅后卫生整洁;并修筑村主干道水泾路、长堰路,使村内路网建设完备,还对村中心河进行整治,在河边建起休闲水庄,使村域内突显一村一景格局,成为以人为本,凸现水文化,因地制宜改造的一个样板。“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近闻响水声、鲤里跳龙门”,初步形成了江南水乡特色、田园风光美色、居住环境绿色相融交汇的“宜居、宜游、宜观”新农村新风貌。

  河道整治,美丽乡村水清岸洁

  完成村庄改造后,水库村人并没有歇口气的思想情绪,而是乘势而上,向新的目标奋发努力。他们坚持发扬本村水面积多的优势,做足水文化文章。近年来,村里在保持资金投入、人员队伍以及监管措施不少不松的同时,还对基础较好的河道进行轮疏,保持河道整洁。村里对阮家浜黑臭河道进行重点整治,采取打桩填土清理污泥,保持两岸环境整洁等措施,使阮家港彻底告别了黑臭。2014年起,村里对8座大小桥梁进行改造或拆除,加快了水系的流通。对于不规范养殖,水库村下决心整治,2015年12月,水库村最后一家不规范畜禽养殖点终于拆除,至此,全村6家养殖户全部停止了饲养,切断了不规范养殖的污染源。2016年,村里关停了6家影响河道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企业。

  与水环境相匹配的是,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村庄墙面白化、河道净化,坚持绿化美化,对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见缝插针进行植绿,还兴建起专供游人钓鱼的亲水平台和两座景观桥,就连农户的“河滩渡”也整修一新;生活污水实现纳管集中处理,实现了水美、人美、环境美。

  河长巡河,“绿水青山”责任到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水环境治理中,水库村人认识到,只有抓好源头才有真正清澈的河水。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库村紧紧依靠3支管理队伍,即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33名村级河道河长大都由他们担任。每名河长平均管辖700米河道,并落实环境治理、长效管理等责任。作为村级河长,周明章负责烟登港一段沿线区域的长效管理责职。“我经常利用上下班前后时间,巡查自己管辖的河段,发现什么问题,除查找产生污染源外,还及时向上级河长反馈。”周明章说,沿河而居的村民在河边辟有大小不等的竹园,这对清除河道污泥带来不便。经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对沿河竹园进行清理,并给予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偿。8组村民周家竹园面积有300平方米,经村干部动员,老周等村民的率先行动,全村百余户村民分别将自己种植在河道旁的大小竹园进行清理或移栽,为整体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河道水质作出了奉献。

  河水洁净,推动水产养殖发展

  “河长制”的全覆盖,使水库村区域内的33条大小河流水质得到持续改善,还推进水环境整治的不断提升,区域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同时给村民发展淡水产养殖业和水乡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保障。水库村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淡水产养殖业,水域养殖面积达969亩,其中700亩村民养殖南美白对虾或罗氏沼虾。村民刘德忠投资搭建44亩的水产养殖暖棚,引入清洁的河水,一年养殖四茬南美白对虾,2016年获纯利70多万元。

  坐落于水库村的漕泾休闲水庄,如今成为金山区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景区。村庄内,大棚林立,盛产多种瓜果和特种水产,形成了“瓜的世界,鱼的海洋”的漕泾特色农业生态景观,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渔居体验的乡村旅游理想之地,也成了垂钓爱好者理想的休闲和竞技垂钓活动场所之一。

        记者 忻才康 通讯员 汤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