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源头创新 推动沪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
在上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有条件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率先实现突破。
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张江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平台资源集聚,研发成果显著,产业链初具规模。如何实现从以跟踪研发为主到以自主创新研发为主的转型升级,使中国从医药消费大国变为医药研发强国?在谋划我们的战略时,不妨借鉴全球最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波士顿的发展经验。
近30年来,环波士顿地区发展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该地区医学医药领域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乃是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等40多所世界顶尖高校院所,拥有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优质临床医学资源,还有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三者高度集聚,创造出大量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引领医药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研发模式“Bed-Bench- Bed”(BBB),即“临床—实验室—临床”。
上海生物医学产业,特别是张江“药谷”启动发展的20多年,与环波士顿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几乎重叠;从各项成功元素看,上海也与波士顿颇具相似性。在诸多科技创新领域中,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最有条件和把握率先成为世界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之一,但我们的投入产出与公众的期望落差还相当大。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入手,牵牛要牵牛鼻子,我认为,加强高校院所在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是核心问题。
在生物医药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创新很大部分是基于临床、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创新需要激情更需要定力,既需要高校院所“回归”,也要求它们实现“拓展”,高校院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回归到基础研究的强项上来,同时在新型“产学研”系统中进一步拓展最重要的源头创新作用。高校院所应该克服各自分散的状态,加强协调合作,成为有机联系的创新整体。
事实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我们区别于很多国家的比较优势,高校院所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过去依靠这个优势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人工胰岛素的全合成,那么,在基础设施、硬件设备已经与国际一流水平相差无几的今天,我们也能够在国家需求的创新项目中实现突破。
高校院所还要加强研究模式、管理模式创新和研究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药物的研发既取决于基础研究,还涉及到全过程管理,后者是国内高校院所比较欠缺的。我们必须注重全过程中的熟悉、理解,并能参与医学创新的偏长新型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建设,保证创新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产业化,实现其高价值、高效率的产出。
高校院所原创发明者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接力赛”,让这类新型管理人才大胆接手,更有效地完成源头创新和转化、创业的全过程。最后,不言而喻的是,合理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是实现新常态下的良好创新生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