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部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实施 严控泳池浑浊度接近国际标准

02.06.2015  10:20

  炎炎夏日即将来到,碧波泳池又成市民运动好去处。泳池卫生如何保障?昨天,由市卫生监督所起草,复旦大学、市疾控中心、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等单位参与制定的《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正式实施,这也是申城首部游泳场所卫生地方标准。新标准为泳池设立了更科学、更多元的指标,同时明确了每日新水补充量、提倡控制游泳人数。新标准为泳池卫生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各家泳池在实际操作上会否存在难度?控制人数后,泳客需求能否满足?

  水质有保障:指标更趋科学多元

  目前,全市共有700余家对外开放的游泳池。市卫监所卫生监督科科长莫伟文表示,此前申城督查游泳场所,参考的是1996年颁布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历经20余年,泳池卫生新标准问世,指标变化相对较大。水质指标增加了化合性余氯、臭氧、三卤甲烷、氰尿酸、氧化还原电位等,空气卫生指标增加了甲醛、苯、新风量、PM10等,同时标准还严格要求一些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指标,例如,泳池水浑浊度低于1,这与目前国家标准的5相比有了大幅下降,已接近国际标准。

  对水质指标高标准,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举或将在未来减少泳客针对游泳场所的投诉。数据显示,每年游泳场馆投诉量中,80%至90%关乎水质,过去标准偏低,因此泳客投诉水质浑浊,往往检测出来符合标准。这种尴尬随着新标准的普及,将明显改善。据悉,6月底申城游泳场所夏季开放即将启动。近期,各区县体育局正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做好游泳场馆的检查工作。

  能耗或增加:泳池价格会否上涨

  对水质的高要求,增加游泳场所运营的能耗成本。莫伟文说,标准制定期间,相关部门进行过大量调研,80%左右的游泳场所现有投入可满足指标要求,另有20%需增加投入、改善硬件达到指标。投入的增加,会否影响泳票价格同步上涨?市社体中心负责人表示,新规里明确,池水循环周期不应超过4小时,也就是说,标准池4小时内要增加30吨水,能耗成本明显增加。不过,公共游泳场所还应保持泳票价格稳定,尤其要保证惠民的公益性开放。

  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场所,提价会不会在所难免?记者从斯巴顿健身会所营运部获悉,新标准出台后,泳池维护成本肯定上涨;不过,目前平均2000元的健身年卡费用尚不会涨价。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健身行业竞争激烈,除了价格,更要比拼环境、服务,提升会员体验,如果简单选择把上涨成本转嫁给会员,可能会导致顾客流失,并非明智做法。此外,泳客对涨价也有一定心理预期,市民石小波说,"日常游泳成本基本能承受,水质安全、服务水准最重要,即便涨价,5元以内应该可以接受。"

  控制人数:供需如何动态平衡

  由市体育局2005年出台的《游泳场所开放服务规定》,内中明确:人工泳池人均游泳面积不得低于2.5平方米。该指标此次也被首度引入,成为卫生管理规范中的强制指标。莫伟文说,控制泳客人数,可确保水质卫生。不过想要落地开花,存在一定客观难度。规范实施前的调研中,部分会所管理者表示:售卖健身卡时与消费者签约,任何时段皆可前往游泳,要是限流控制泳客数量,很可能造成违约。

  既保证水质、又满足泳客需求,哪些办法值得借鉴?记者了解到,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自2011年后向公众开放,因其优良水质、亲民价格,吸引了大量游泳爱好者。负责人介绍,泳馆根据更衣箱来控制人数,可以做到限流泳客。部分经营性会所还利用APP、手机短信等形式,实时报告泳客人数,为避开高峰、限流提供参考。市卫生监督所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在游泳过程中如发现卫生问题,可拨打962223卫生计生监督投诉举报电话,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线索。

  2012年6月27日,宝山锦秋花园唯嘉健身会所内的游泳池发生疑似氯气中毒事件,在事发泳池边挂着一块游泳池水质记录表。数据显示,本市每年游泳场馆投诉量中80%至90%关乎水质,但由于标准过低,检测出来的泳池水质却符合标准。资料照片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