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返乡后感慨良多 “乡愁”无处寄放了吗

02.03.2015  11:37

  春节长假,关于“农村”的话题意外火爆。在外打拼的游子,返乡后却发现,记忆中不能忘记的故乡已经物是人非,顿生感慨良多。

  怎么看待“乡愁”?或许,她不仅是过去的记忆,还应包括:尊重现在、着眼将来。

   乡愁”实则是“愁乡

  “乡愁”是什么?网友这样总结:乡愁是儿时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是夕阳下的炊烟袅袅,是妈妈捧出的一手好菜,是亲人久别的思念眷恋……

  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磊光回乡后,却遍寻不着上述这些温暖的情愫。春节期间,他用一篇“返乡日记”,表达了自己的迷茫。这篇在微信上广泛传播的日记,用“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大家拜年,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等等直白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疏淡的失望以及“知识的无力感”。

  王博士的日记,引发了共鸣。另一位博士在写给“澎湃”的信中说:当下农村确实在凋敝和颓败,比如,乡村基于熟人的人际关系,正变得功利、势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乡村的婚姻等关系,变得越来越像物质交换。其他还有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养老就医问题、无人种田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2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整版专题,四位记者讲述各自在家乡的所见所思:在河北邯郸,房子卖不出去,钢铁企业转型带来痛感;在山东安丘,堵车严重,甚至有的村落整体消失变成了生态农业园;湖北罗田,古城项目进展并不顺利……

  很多人念兹在兹的乡愁,实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他们心目中的家乡,既能让游子重温旧时记忆,又能感知到时代进步的正能量。从这个角度而言,说乡愁无处安放,不如说是失望以后的“愁乡”。

   这是“城里人”的矫情?

  尽管认同王博士日记中所描述的现状,但在网络上,很多网友、媒体并不认同他的迷茫。

  网友“飞-常道”对王博士表示了理解,认为“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们很难在家乡找到某种认同感,生活方式和观念都不一样了。”网友“Herodotus_Christ”认为,“存在即是一种合理。”网友“亚心的拂尘”则认为:“王博士对乡村感到迷茫,归根到底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茫。”网友“真相不是表象”一言概之:王博士仍然未能脱离狭隘的小农视域。

  媒体对于王博士观点的批判,更是犀利。中青网用一篇《王博士不知大势焉不迷茫?》的言论,毫不客气地说:“乡村未来迷茫”的结论,显得矫揉造作,不负责任,一股子文人酸腐气。即便是博士,没有勇敢担当,把握不住城乡改革大势,焉能不迷茫?中国青年报更直言不讳:但这些抒发乡愁的,大多是早已脱离乡村的城里人。城里人希望保留那样的乡村,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异乡的想象,保留自己的优越感而已。

  新华社《中国网事》反问:我们都怀念故乡,却不会拒绝现代文明。如果不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我们或许可以保留传统乡村文明,可以不用抛妻别子外出打工,但我们国家有发展吗?社会有进步吗?那样,我们国家或许将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何谈民族复兴?

  署名程振伟的评论文章中说:对新农村这些年的变化发展应有更多了解,对乡民的认知情感应有更多同感,不要把眼光情感还置之那个上大学就是跃龙门的时代,不要再端着农村出去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架子,就会看到那个“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振奋,越来越自信的农村”。

   乡愁该和故乡一起“进化

  针锋相对的,很多网友在网上,描述了自己回乡看到的家乡发展:“四五十岁的村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蹲在留守年轻人的墙根下蹭wifi”、“村民也习惯了网购”、“年轻人聚在一起,谈的多是创业”……

  《金融时报》撰稿人陶舜描述这种变化是“新乡村运动”。它不是“新型城镇化”,而是那些默默生长的民间智慧——在互联网商业的大背景下,各种形式的创业者们对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再造。“”,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于历史上的乡村运动,亦不同于政府所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加引号,只是表明一种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潮流。

  “新乡村运动”的一个例子,就是健康安全农产品的开发。电子商务打通了乡村走出去和外界走进来的双向通道,让农村逐步恢复到乡村,赋予乡村一种具有当代性的商业色彩。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农业成为“新蓝海”。资金、人才、产业向农村转移,这也许意味着未来农村的大发展、农业的新空间。

  在此背景下,“乡愁”如何寄放?这既是每位游子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乡村的管理者们要面对的问题。“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文明,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市反哺农村,不是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