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细致熨帖病家焦躁的心
编者按:
极端高温还在持续。室外烈日下,依然奔走着一位位白衣天使,响应急救、转运危重。连日来,本报记者跟随120救护员和家庭医生,实地体察高温下白衣守护者的辛勤与执着,感受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荣光。
27日最高气温达40.3℃,申城骄阳似火。
上午11时左右,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女医生刘雯,穿着长裤制服,麻利地将担架从车上推了下来,鼻尖上渗出一滴滴汗。刘雯、施烨锋、俞飞,3个“85后”铁三角组合,不到两个小时已完成两单任务,高温天里横跨城市两次,几乎没有片刻喘息。因为,快一点,意味着生命多一丝机会。
守护市民生命
将近12时,炙热的太阳烤得人睁不开眼。才将术后病人陆秀英阿姨转运至市公共卫生中心(分院),刘雯的工作手机上,显示出调度中心派来的新任务:家住杨浦的郑华阿姨突感胸痛不适,呼叫120……司机俞飞查找了最便捷路线,“高架路上还是有点堵,天热,路况总是好不起来。”
说时,3人已出动。救护车一路呼啸。“这时病人最焦急,我们力所能及在第一时间赶到,做好相关准备。”刘雯在急救女医生岗位上已干了近5年,以女性独有的从容、淡定、细致,熨帖许多急救病人家属焦躁不安的心。刘雯直言,“体力上或许比男医生差一点,但很多急救女病人看到女医生,心理距离会更近,这也算是优势吧。”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绍,入夏以来,本市持续高温,市医疗急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心城区院前急救业务量环比增长12%至15%,每天24小时出车量多达1100至1200车次,工作运行压力空前巨大,全市500余名急救医生坚守着岗位,守护市民生命。)
尽可能满足急救服务需求
救护车内有空调,但来回几单救护,开开关关的车门,谈不上凉快。“恶劣天气比如刮风、下雨、高温等,需要做更多准备。”刘雯数齐药品、理好氧气袋,“有的胸痛患者可能突发心脏病,急救药第一时间要服用。”
救护车顺利抵达郑阿姨家门口。三人组配合默契,俞飞打开车门,刘雯与施烨锋火速抬出担架,一路小跑,敲开郑阿姨家门。狭小空间内,刘雯熟练操作着每个步骤,耐心快速且有条不紊。施烨锋用力将担架撑了起来、调整好最佳位置。郑阿姨躺在担架上,点头示意感谢。
救护车再度出发。刘雯目不转睛地监测着各种仪器、记录着一串生命体征数据……她的白衬衫背部已见汗印,汗还在从脸庞滴下。
(据介绍,目前像刘雯这样的急救女医生,在整个急救人员群体中占三分之一。以往因为急救劳动强度大、待遇差,流动率相对较高。随着绩效工资的改革,急救医生待遇明显提升,基本与本市二级医院医生收入持平,出现了流失率“止跌”的可喜状况。今年,全市急救队伍又再增200余名急救医生。)
救护车以最快速度抵达医院,担架放了下来,“阿姨放心吧,到医院了!”……最热的午间,三人组赶不及吃上一口饭,又收到了新任务。喝了两口水,刘雯与小伙伴们又上路了,她笑着说,“才出一身汗,就登上车内;才刚吹风凉,就要下车被‘烤着’去接病人。这么热的天,索性干干脆脆地出上一身汗呐!”
(高温下的城市考验着急救服务体系。目前,中心城区当班救护车最高可配足130辆,尽最大可能满足市民急救服务需求;急救装备、通讯设施尤其是救护车内空调的保养和维修都已加强,力争为病人创造良好急救环境。市医疗急救中心同时呼吁,高温时节市民合理呼叫120、使用救护车,让宝贵的急救资源用于危重患者抢救。)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