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访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马铃薯淀粉协会会长周庆锋

05.02.2015  16:15

  近期,一则关于马铃薯的消息引起广发关注: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战略,让其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小土豆变成主粮,其含义是国家要在马铃薯深加工上下功夫。日前,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确定:2015年我国将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推进主食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改进,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那么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有哪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产业发展还需要哪些政策扶持?又如何推动它成为餐桌上的主食?本报专访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马铃薯淀粉协会会长周庆锋,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卖薯难”频现 产业显短板

  记者:请总结一下2014年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周庆锋:2013年薯类欠产,薯价高升之后,国内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被再次激发。2014年各省区马铃薯种植均呈扩大趋势,各地供种企业种薯销售大多供不应求,呈现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喜人情景。据初步统计,2014年17个马铃薯主产省区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万亩左右,比上年度增加250万亩左右,是2011年以来的又一个马铃薯偏丰收年。

  由于2014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好于2012年和2013年,又遇到国内实体经济不景气,市场消费能力降低,结果又出现了严重的薯价暴跌和“卖薯难”。鲜薯价格从2013年的0.8~0.9元/斤,狂跌至0.3~0.4元/斤,仍然销售缓慢。截止目前仍有50%多的马铃薯积压在窖中,16个主产省区的六千多万薯农叫苦连天。

  薯类加工产业也不景气,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行压力大,各地企业均不敢大量收薯和放开生产。各类产品产量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与产能仍有很大差距。

  加工产业的内在问题也很多,如马铃薯生产水平低、效率低质量差、加工品种缺乏;马铃薯加工利用水平低、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短与其应有的经济价值有相当大的差距;产业化基地建设薄弱、小农业、大生产矛盾突出;加工产业盲目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小、散、乱、差”低质化竞争严重,食品安全状况堪忧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大力改革和规范。

  记者:我国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但近几年马铃薯价格波动剧烈,滞销或“薯贱伤农”现象屡有发生。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周庆锋:这已经是第三轮“卖薯难”了,前两次发生在2008年和2011年,都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总书记、总理亲自抓,较快地缓解了薯农的困难,但这一次较为严重,西北、华北、东北等主要产区薯价已下跌至0.3~0.4元/斤,还卖不动、大量积压在窖中,薯农都苦不堪言。很快南方地区的冬种薯又要大量上市,“卖薯难”的情况还会加剧。

  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种情况,充分反映了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经济实体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由于薯类市场的消费主体是产业工人,农产品加工业不能正常运行、鲜活产品不能及时加工转化也是重要原因。二是农民认识市场、把握市场能力太弱。在三次“卖薯难”的前一年,即2007、2010、2013年都发生薯短缺、薯价高升的情况,于是农民盲目跟风,第二年就大量种薯,结果造成三次灾难,充分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引导。三是反映了国家虽然提高了马铃薯对粮食安全,产业扶贫重要地位的认识,但还缺乏对这一主粮作物应有的扶持政策,如农产品保护价,收储措施、农情信息、市场信息服务等,要想改变“过山车式”的恶性循环,就需要这三方面下大力气。

   主粮化战略 政策不可缺

  记者:您认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哪儿?

  周庆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二是产业扶贫,增强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造血机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市场消费和食品安全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主产区集中在老、少、边、穷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不仅为各工业领域生产优质原料,而且也是这些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农村和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稳定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利于实现粮食区域平衡,有利于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此,既要立足当前,化解卖难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逐步解决深层矛盾和问题,建立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记者:马铃薯晋升“主粮”后,对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周庆锋: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战略,对薯类经济和薯产业是一大利好。一是可以改变人们对马铃薯只是“小作物”、“冬菜”类的认识,提升其营养价值、开发利用价值应有的认识;二是可以拓宽市场和消费,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三是可以改善人的饮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比如降低三高;四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五是促进产业扶贫,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记者:马铃薯加工产业的短板是什么?要想真正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国家该怎样做?

  周庆锋:短板在于马铃薯工业品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没有被认识和推广应用,市场和价值成反比。

  以马铃薯淀粉和全粉来说,目前我国产能已分别达到年产230万吨和40万吨,但市场消费量只有每年60万吨和8万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这也是造成“卖薯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铃薯淀粉是食品、制药、化工、造纸、纺织等几十个工业领域的原辅料添加剂 ,其二十多项工业应用指标均远高于其他淀粉。我国每年工业用淀粉达2000多万吨,但大多以低端的玉米、木薯淀粉为主。比如肉类食品和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欧、美、日等国家讲究品质和使用价值,均用马铃薯淀粉,但我国企业大多数注重低质低价,使用玉米、木薯淀粉,不仅味道、口感很差,而且食品安全指标也无保障。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任务很艰巨。首先国家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宣传引导对薯类食品营养价值,使用价值的认识,对主粮食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要从政策上、措施上加强对薯产业的支持、扶持。对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将马铃薯纳入覆盖范围,享受其他三大主粮应有的待遇。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抵制假冒伪劣食品原料,实行淀粉、全粉国家收储政策等。

  马铃薯淀粉和全粉优于其他食品原料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长期贮存,一般10~15年。这对于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调控市场,削峰填谷,避免大起大落。这也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加工产业不能正常运行的发展问题。

   挖掘消费潜力 变身餐桌主食

  记者:因我国固有的饮食习惯,马铃薯的加工品还不多,您认为该怎样挖掘消费者需求?

  周庆锋:进入新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工业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带动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促进高附加值多样化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是“主粮化”的发展需求,更将为马铃薯加工业拓宽应用领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关产业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发展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技术领先、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科研转化能力强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做出贡献。

  2011年工信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马铃薯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高效综合利用提出了明确目标,相关产业应认真参考,让更多的马铃薯加工产品走进百姓餐桌。只有需求上去了,才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记者:您认为我国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有哪些潜力增长点?

  周庆锋:面对加入WTO的客观现实,我国农业和农民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在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下,使得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而马铃薯由于其地域性、鲜活性等条件制约,在亚太地区尚无对手能与我国竞争。亚太地区各国,因气候、自然条件制约,马铃薯种植量小,不成规模,没有工业加工基础。其应用全靠从中国、欧洲进口。

  欧洲诸国一是资源有限,环境保护,生产配额逐年减少,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二是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协议、“多哈回合”协议及“香港回合”协议关于“削减农产品贸易补贴”原则逐步实施后,其出口利润大幅降低,向亚太地区的出口量将逐年减少,竞争力不会加强。因而将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记者:2105年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是什么?

  周庆锋:今年,委员会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薯产业发展战略,结合产业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行业治理和产业升级,清理“小散乱差”,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食品安全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增加主粮食品花色品种,拓宽产业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