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奶“集体促销”便宜了谁

10.09.2014  03:04

  “立减10元”、“第二件半价”、“第二件只需10元”……中秋节前夕,笔者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看到,国内多个品牌的液态奶促销正酣。粗略计算,优惠幅度在15%~40%。

  促销,不止在北京。有媒体报道,陕西西安市场牛奶零售终端普遍降幅超过两成,有的超过四成。在吉林长春,盒装纯牛奶、酸奶降幅都达到30%左右……

  液态奶“集体促销”,为什么?

  “”,一般有两个意味:聚人气或卖不动。

  前者,在眼下貌似成立,中秋在即,液态奶是送礼佳品。但是,翻翻去年中秋节前有关液态奶的“旧闻”,却是8月底多家乳企对高端液态奶提价,利乐包等低端液态奶则普遍“缺货”。去年怎么就不需要聚人气了?

  那是卖不动了么?夏季的确是牛奶的消费淡季。但去年此时也是淡季,今年再淡也不能凭空少了一大截,还是说不通。

  既然从消费上解释不通,我们就从供应上找找答案。

  去年乳企提价,称原料奶价格等成本上涨压力使然,叫苦“奶荒”。那眼下的变相降价,是否意味着“奶荒”缓解了?是乳企在“让利”?

  笔者查阅了去年“奶荒”的资料:2013年,受饲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牛肉价格高企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奶业生产延续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全国牛奶产量3531万吨,较上年减产5.7%;奶牛存栏量明显减少,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预计,下降10%左右。奶产量、奶牛存栏均创近10年来最大降幅。

  国内牛奶产能下滑的同时,受“‘恒天然’乳品安全事件”影响,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比2012年减少了6.1%。

  那么,目前奶源供应状况如何?

  先看国内:

  一位奶业专家告诉笔者,奶业产能恢复一般需要27~28个月。即便从产能开始下滑的2012年下半年算起,至今刚够28个月,况且,生产者对市场的反应还存在延迟效应。

  山东潍坊某奶牛合作社理事长说,养殖规模不可能上得这么快。一头奶牛产生效益前,成本不低于2万元,投入这么大,不可能一哄而上。况且,一头奶牛3年能提供一头小牛就算不错。

  虽然尚缺乏相关数据支持,但奶业专家根据2013年的奶业发展走势判断,国内生鲜乳供给偏紧将贯穿于2014年全年。

  再看进口: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全年进口乳制品159.22万吨,折合原料奶1112万吨,占国内市场供应量的30%以上。今年1~7月,乳制品进口就有126.66万吨,同比增长45.84%。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进口乳制品尤其是奶粉在增加奶源方面是有“贡献”的。

  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进口奶粉价格低、质量相对稳定,又能减少奶牛养殖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便宜”。

  但是,还有疑问——进口奶粉缓解的那部分奶源供应,是哪部分?是销售终端的各种奶粉,是食品加工(如糕点、冷饮)原料,还是液态奶和酸奶等?

 没有进口奶粉去向、用途等数据可查。但是,国内某生产液态奶的老总给笔者发的一条手机短信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去年下半年奶价疯涨,至今总奶量在降低,而各乳企的销量在增加,而且还在砍奶价、降收奶量,不是很奇怪吗?

  潍坊那位奶牛合作社理事长说起生鲜乳收购价持续走低的原因,第一反应就是,进口奶粉太多了。

  用奶粉还原液态奶,即“复原乳”,在业内由来已久。如果真如知情者所言,进口奶粉对液态奶促销“贡献”不小,那进口奶粉是不是“便宜”、又“便宜”了谁?

  首先,奶农、奶企得不着便宜。自今年2月第2周,生鲜乳价格就结束了此前持续38周的上涨,已经连续6个月下降。有河北、山东奶农反映,眼下的奶价已经低于4元/公斤,逼近3.7元/公斤上下的成本价。

  其次,液态奶不标“复原乳”,消费者得不着便宜。按照2010年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但在市售的众多液态奶、酸奶产品中,可见“复原乳”标识的寥寥。知情权受损,花了鲜奶的钱买了名不副实的产品,不是吃亏了么?

  生产牛奶的、喝牛奶的,这两头都吃了亏,我们的奶业能好么?乳企还能好么?

  该规范的规范,国人对乳品的信心才强;该控制的控制,奶农奶企发展生产的心劲儿才足;该主导的主导,乳品贸易的话语权才大;该调剂的调剂,乳业的发展才经济。失去的再想拿回来,就没那么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