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首届“涡和湍流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和再认识”学术研讨会

22.12.2017  23:17

      12月16至17日,首届“涡和湍流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和再认识研讨会”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一楼报告厅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共同发起组织。我校副校长刘平教授,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刘超群教授,我校能动学院院长张华教授以及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国内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期间,学校党委书记吴松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春华教授会见了与会的刘超群教授等嘉宾。

 

副校长刘平教授致欢迎辞


      研讨会由我校蔡小舒教授主持。刘平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向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各位与会专家为我校相关学科发展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献言献策,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刘超群教授介绍湍流新理论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刘超群教授作了题为“涡和湍流研究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定义新方法新理论”的报告,针对湍流研究中缺少对“旋涡(vortex)”的定义,以及湍流生成和保持等问题介绍自己所提出的一套新理论。在湍流的发生机理和保持机制上,刘超群教授在DNS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大涡诱导出小涡是湍流发生的主要机理,这与传统理论中将大涡破碎成小涡看作主要机理有明显区别。 

 

蔡小舒教授做SFSE方法的学术报告

 

      上海理工大学蔡小舒教授作了题为“湍流及涡产生演变机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的报告,向大家展示了一种可以替代PIV方法的SFSE方法,即“连续激光光源较长时间曝光时间轨迹跟踪测量方法”,这是一种在连续曝光的过程中得到示踪粒子的连续轨迹,进而算出粒子速度和流场速度的方法,该方法为流场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提出了有关湍流机理的一些基本问题。

 

徐弘一教授做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徐弘一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所引发的关于湍流研究中两个重要议题的思考”的报告,介绍了利用DNS数值模拟建立的大数据基础(方管流动),对涡粘度的各向同性和异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涡粘度模型存在的系统误差。

 

刘沛清教授做气动噪声问题学术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沛清教授作了题为“大型客机部件气动噪声试验研究进展”的报告,回顾了航空气动噪声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噪声风洞建设与实验的基本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隆威博士作了题为“基于欧拉体系的涡辨识方法在湍流边界层中的对比”的报告,回顾了涡识别方法,并介绍他所在的潘翀教授团队在湍流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北电力大学张宇宁教授作了题为“水力机械中的涡和湍流现象”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在水力机械研究中遇到的涡和湍流现象。
      研讨会为期2天,采用主题演讲,大家自由提问讨论方式,气氛热烈。研讨会让所有与会者深深沉浸在涡和湍流问题的海洋中,报告期间有不少教授打断报告人的报告,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讨论交流,也有跑到台上要求刘超群教授当面推导公式解疑,更有教授主动跑到台上解释刘超群教授的数学推导过程,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大家都说这样的研讨会更像是一场学术辩论会,开得非常过瘾,期待第二届讨论会能够早日召开。

 

供稿:能动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