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保委:每人都能说出一堆问题 但拿不出证据

15.03.2016  10:53

  对于新闻晨报最近关于老人消费欺诈问题的连续报道,上海市消保委保健产业专业办公室负责人邱伟玲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近几年来,市消保委也非常注重对老年人保健消费的正确引导。去年全市共受理保健消费投诉600多件,其中保健食品投诉量下降24%,保健用品投诉量下降63%。虽然投诉量下降明显,但是一些所谓的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对老年人的错误引导,给老年人造成的损失还是不可低估。

   标准:保健用品没有明确界定

  据邱伟玲介绍,在涉及老年人的保健品投诉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保健食品,一类是保健用品。目前相关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管理比较规范,“我们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对保健品的定义是: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肌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但是,保健用品却没有明确的定义。

  为了更好地处置一些保健用品的消费投诉,市消保委也曾咨询过相关部门,寻找“保健用品”的定义和相关执行标准,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这个领域进行界定。

  “你们报道的某个品牌电疗仪,它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产品,在用电安全上可能符合相关标准,比如电压对人体的安全负荷量、产品自身的质量标准等,但是,这个电疗仪,到底能不能‘疗’?‘疗效’如何验证?它不是医疗用具,我们没有办法来认定。”邱伟玲说,目前还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对保健用品拿出标准。相关产品的名称和广告宣传中,能不能用“”字,也需要有关方面认定。

   手法:商家混淆保健食品和食品概念

  市消保委在处理关于保健品类的投诉中,发现商家在宣传时,有意混淆保健食品和食品之间的概念。目前,我国传统的滋补品都没有列入“保健食品”范围。

  秦阿姨和爱人从1997年开始,就食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多糖初乳粉,因为该产品在宣传中声称可以防癌抗癌。“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候宣称,这个产品没癌防癌,有癌治癌,他们就迷信得不得了。几年间,为此花费将近12万元。”邱伟玲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最近秦阿姨被查出得了肠癌。手术迫在眉睫,可是他们却拿不出手术费,秦阿姨希望商家能够退还尚未拆封的产品,价值约2万元,却遭到商家的拒绝。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认为吃了保健食品,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能防病治病。”邱伟玲说,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一些无良商家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食品的概念,突出了保健功能,淡化了食品本质,误导消费者。甚至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欺骗消费者。

  “保健食品就是食品,不是药品。”邱伟玲告诫老年消费者,碰到混淆概念、夸大宣传的推销,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市场上销售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首先要看有没有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还要看有没有批准文号。如果是进口产品,还要看有没有中文标签。如果不符合上述特征,那么这些产品就是“问题产品”。

   困惑:举证困难让老人维权不易

  “跟其他领域的消费诈骗一样,现在很多商家在推销保健品时,推销员都经过了专业培训,达到既可以误导消费者,又能规避法律风险的目的。”邱伟玲说,很多老年消费者,在跟这些推销员打交道的时候,都是一步步走入圈套的,彻底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也不可能留存证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推销保健品的“体验中心”和专卖店,作为经营实体都合法合规,他们产品的包装以及宣传册页,也都依照《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制作。然而,他们对某些产品的虚假宣传,都是通过第三方之口,或者所谓“患者”的现身说法。

  “只有口头说词,没有书面或者其他固定的证据,让我们在帮助投诉人维权时,无从入手。”邱伟玲说,几乎每个投诉人都能说出一堆问题,但是要他们拿出证据来,却都没有。

   [如何识别推销陷阱]

   ■违规宣传

  张阿姨患有慢性肺炎,一天在电视广告上看到一则广告,某公司宣称“研制出中国首个安全逆转纤维化的纯天然生物制剂,92%的患者取得明显疗效,53%的患者彻底康复”等。张阿姨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堆胶囊,吃了一个月,没有任何作用。食药监部门调查后认定,这家公司的广告宣传有问题。

  支招:国家对保健食品广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要求媒体播放时“必须以食药监部门批准的说明书内容为准,不能差一个字!”广告法也规定,这类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特别规定电视广告中,要打上“本品不能替代药物”的忠告语。

   ■免费陷阱

  邱伟玲说,很多保健品推销员会通过“免费”旅游、“免费”聚餐、“免费”诊疗等幌子,把老人吸引进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老人放松心理防线,再以免费体检来编造那些子虚乌有的毛病。

  支招:邱伟玲提醒,老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捂紧钱袋子,掌握主动权。实在要买,也要看看有没有“蓝帽子”标志和批文等,特别是要开正规发票,留好证据。

   ■会议促销

  “很多老年人都接到过各种书面的、电话的开会通知,如果你如约而去,上当受骗就是大概率事件。”邱伟玲说,这些通知的内容,往往都是冒充“中国××协会”或者“中国××中心”,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关爱老人健康教育活动,而且都有“专家咨询”、“精美礼品”等花头。实际上这都是不法商家在搞“会议促销”。

  支招:接到类似会议通知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