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政教育于文化熏陶与思想浸润之中——学校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4.03.2016  21:49

新学期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筹划、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3月9日,校党委书记丛树海教授来到2015级数量经济班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堂上,与同学们面对面,讲解大学精神,探讨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一人生重要阶段。他重点与同学们探讨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需要怎样的氛围和培养体系。二是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学生,即学生需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做人。丛树海教授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我校近百年变迁过程中的历史风貌、文化积淀,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大学精神,同时也通过图书馆借阅数量、学生健康和体重指标等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提醒同学们多读书、多运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丛树海教授还对第二课堂、网络降费提速等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2015级数量经济班曹宇欢同学表示,很惊喜能够在这门课的开始就和校党委书记有如此近距离的交流。丛老师非常平易近人地且多方面地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该怎么培养学生。他拿数据说话,少有说教,反而更像是一位长者在为后辈传授经验,让人如沐春风。2015级数量经济班王晨晖同学认为,以前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发展,听过丛老师的这节课,我明白了我们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学校近百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莘莘学子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环境,我们享受着学校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去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校领导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现,也是带头践行中央、教育部有关文件“倡导推动高校党政领导及大师名家走上思政课讲台”的精神,更与习近平同志关于“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讲话精神相符合。校领导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全面推进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部分。学院统筹安排并迅速启动了《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的整体教改方案。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教研室本学期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多路径地引入各种社会教学资源,邀请学术大师、先进典型、社会精英、行业领袖、成功校友、领导干部进入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将人生的经验感悟传递给大学生。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空间,在实际道德践履的过程中提升内在修养与深化道德自觉。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工作,培育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开学初进行了集体备课。根据本学期的授课内容特点,确定了围绕和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及其具体实践,开展专题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工作思路。通过课堂教学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理论阐释,同时充分利用上海市改革实践前沿探索的丰富资源、高密集度的社会现象资源,组织大学生切身体验、深入调研,形成大学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往复比较中深化对重大问题的把握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更为注重的是对原典、原著的导读、研读、精读。本学期将继续坚持以回答学生的所疑所惑为着力点,通过比较式、对话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大学生的大脑“行动起来”,而不是以“单向度”的灌输模式和教条化、公式化、公理化的讲授方法,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理论与现实问题,让大学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能够“知其然”,而且还能够“知其所以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研室根据本学期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规律,安排了三方面教学计划。一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围绕“民族复兴历史”的教育,加大对“中国道路”的开辟、生成及其内在逻辑的讲解。二是在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过程中,注重结合重大党史国史纪念活动,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相应考核权重,近期计划推出“参观一大会址”、“参观龙华烈士纪念馆”等系列活动。三是在学习体系向兴趣体系转化过程中,加大对“中国道路”丰富内涵中历史审美的开掘,注重历史情感、历史意识和历史记忆的调动,激发学生领略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美”,感受主动探究历史真相的“发现美”。同时,推荐学生阅读《苦难辉煌》《当中国统治世界》等一批历史著作,观看《开天辟地》《建国大业》等优秀历史影视剧,写出读(观)后感,进行评比。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室新学期召开了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长冯润民传达了教育部下发的《2016年上半年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相关内容,并就本学期教学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和布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就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建设、师资配备、课程评价、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了阐释。各位任课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专题、围绕课程建设谈了感受与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以人为本,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授课老师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从教育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资源准备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授课专题;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任课教师要带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把好资料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争创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生环节、教师环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改革创新,开展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思政课体验育人大课堂自我教学、面对面“三人谈”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文化熏陶与思想浸润之中,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供稿:曹东勃、孙传通、韩炯 供图:李伟康、孙传通、洪梅、连锲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