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 回首来时路:诚以待人,勤以持业

04.12.2015  16:10

一头绛紫色齐肩短发配上斜戴的贝雷帽,早已到达采访地点的路颖斜倚在座位上,亲切地招呼记者落座。就在此前一小时中,她还在复旦的南区操场完成了七千米长跑,很难相信,她就是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那个侃侃而谈的商业精英女性。

今年是路颖进入海通证券的第十六年,而在去年,她摘下了“新财富白金分析师”头衔,这一荣誉仅颁发给连冠七年的最佳分析师,在新财富历史上至今只有六名分析师获此殊荣。“有一些分析师特别有天分,但这样的可谓凤毛麟角,剩下的就是勤奋型的,而我属于后者。”路颖笑着说道。她在采访中多次用勤奋来解读自己的职业生涯,言语间举重若轻。

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路颖毕业于山东一所县城中学,在高中很早的阶段就进行了应试性的文理分科。她当时怀抱着当一名建筑师的梦想选报了理科。然而在高三时,却阴差阳错地遇到山东大学的免试录取机会,在师长们的劝说下,懵懵懂懂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国际经济专业。

关于自己对于经济类专业的选择,路颖坦言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单纯地随了大流。并且一开始的本科学习兴趣也确实不强,加上学校初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每年仍旧可以拿拿奖学金,最后也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本校研究生,但路颖内心却未曾对经济学的学习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她研究生二年级降临,那时她参与了一学年的南京大学与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交流项目,在那儿来自全国不同大学的研究生在一起经历一年的学习,中国学生由来自北美的教授教学,美国学生由来自中国的教授教学。对于这个项目,路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经济学的意义和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在国内本科阶段,写文献的“标准流程”就是先在脑海中勾勒一个结论,然后去查找相关文献,套用某一个标准化的分析模式,便输出了相关的结论。然而这个完成作业和任务的研究模式却远不是能够真正探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在中美中心美国老师所指导的经济研究方法则与此大不相同,核心导向是探求某个问题,研究过程是多样化的,允许借鉴但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提倡使用第一手数据。这些理念在当年对于路颖对经济研究的理解有着很大启发,就像一颗种子在心底发了芽,从此她逐步开始对经济学燃起了兴趣。

正是这种兴趣的萌芽,让路颖最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复旦人。1999年考取经济学院尹伯成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使她在经济学研究和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了一层楼。除了学习知识和研究方法,尹老师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使路颖收益匪浅,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常常拿来督促自己,指导自己的为人和工作。

除了中规中矩的专业课学习之外,路颖在学生时期还养成了博览“闲书”的习惯,用她自己的话说,“喜欢读历史、武侠小说、经典名著等,反而是专业类的书往往只看工具书,很少涉猎经验类的。”“有名的投资者的书很少精读,这类书更多类似所谓的幸存者理论,属于无法复制的经验,同样的事情放在另一个时间点上往往就是不一样的结果。成长也是如此,需要自己体验和揣摩。”

这种非功利的读书方式,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如今她看到儿子学习古文的一些书籍时,往往也会顺手再翻来一读,有常读常新之感。当记者向路颖征询书目推荐时,她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多读经典”。

白金级的职业履历

初入职场时的路颖,由于缺乏规划,只是一个单纯知道按部就班勤恳工作的职场新人。而命运往往会垂青勤奋的人,2004年路颖得到公司外派去欧洲资产管理公司培训三个月的机会,虽然当时的实习内容是基金评价,但她也在资管公司公共资料里面学习了一些模型和报告。正如十年前的南大-霍普金斯课程让她打开了对经济学的新视野,这次的培训也使她对证券行业卖方研究有了顿悟般的新理解。那一年,她已步入而立之年,这在中国证券行业和证券研究领域已经属于大龄青年。

她回忆第一次获得最佳分析师是2008年“大熊市”那一年,在大部分股票都往下跌的情况下她推的几只股票都是有绝对正收益的,所写的几份报告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因而顺理成章地斩获第一。“所以内向的人只要扎扎实实研究,大家可能需要慢慢认可你,但一旦认可可能不容易改变。”正是这个原因,2008年之后路颖带队的团队连续七年斩获第一,她谦虚地笑称,这就跟喜欢一个东西一样,相比一见钟情,日久生情的喜欢可能更为长久。

路颖这一代的分析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写邮件、写报告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一开始她不大主动给客户打电话,所以每天晚上都会思考第二天一早客户想知道些什么,并据此在合规基础上写好邮件或报告,保证在第二天一早能够高效地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种信息。在路颖看来,要想成为业内资深的分析师,一篇好报告必然是速度、深度、准确性、前瞻性缺一不可的。

尽管路颖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在做卖方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她与别人交流沟通、公开演讲的能力。在她看来,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在卖方取得成功,当年她对自己的期许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的分析师,即使成不了专家型的至少也得是勤奋型的。

证券研究员高负荷的工作量是业内闻名的,路颖坦言曾经“最忙的时候有一个礼拜连续四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一般人受不了,不过我身体好”。一开始路颖没有助手,都是自己处理数据,而这一习惯也一直保持到了她成为首席分析师之后,她说这反而是有利于维持对公司和行业的敏感度,有利于研究的。等到后来有一段时间兼任管理工作不能亲自做数据之后,便发现自己的研究能力有所下降,所以她一直强调分析师最好自己做数据,并强调要用一手数据。

在谈到七年新财富第一、白金分析师这些殊荣时,路颖谦虚地笑了,她说自己的理念很简单:“只要勤勤恳恳地做研究、跑公司、为客户做好服务就可以了”。她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和二级市场相关的,是运气加上实力的活儿,关键是要能够看透财务报表,提高自上而下的能力。”在这里路颖也十分感谢当年在学校期间所打下的经济学基础,虽说不如企业财务分析等课程那么实用,却培养了她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分析中不单纯局限于企业,而是更具有整体框架感。这些能力对于成为一个行业中有话语权的分析师是十分关键的。

成为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之后,路颖的工作重心和责任也发生了改变。她将自己定位为服务型的管理者,努力跟研究员多做沟通,帮他们争取到好的工作环境和考核激励机制,督促他们提高研究水平、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此外,海通证券作为一家国内领先并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国有投资银行,得益于管理层比较重视研究对于公司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重要性,率先在研究所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这也推动了近几年以来海通研究所的快速进步,并成长为国内一流的证券研究机构。2013年海通研究所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比“本土最佳团队”第一名;2014年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比“最有影响力研究机构”第一名。海通研究所也正努力向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前进。

永不自我设限

路颖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有力的光,她一直强调“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无论是做卖方还是其他工作,甚至是跑步、教育孩子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思维惰性”。

“我三十多岁才慢慢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也就是不断克服自己的思维惰性。”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克服思维惰性的意义所在,2005年到2007年她都是新财富第三名,而这三年中除了工作繁忙,她还在备考CFA,白天工作很忙,每晚十二点后才有时间开始看书,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之下忍不住吃零食,结果三年胖了三十斤,本来她以为减肥很困难也不敢付诸行动,但是后来想着试一试吧,于是开始节食加健身,六个月成功瘦了四十斤。这是靠改变原先的平衡来克服思维惰性。

“如果不愿打破原来的平衡,人可能不会退步,但必不会进步,且随着年龄增长最终还是会走下坡路,所以必须得果断跳出原先的均衡。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把思维转变过来,其实也不是那么难。”

如今,路颖在工作之余也是一名长跑运动爱好者,长跑体现了她所坚持的生活态度,而这种习惯也在帮助她更好地释放工作上的压力,塑造健康的体魄。路颖常常在5:30左右开始晨跑,“观朝霞,闻鸟鸣,高天蓝,浅草碧。早起真好!人生都好似拉长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她那么热爱晨跑,字里行间也充盈着对于生活的热爱,真好。

谈到对未来的期待,路颖选择了站在研究所所长的位置,希望研究所的国际整合能够禁得住未来的检验,能为公司业务上的拓展做出贡献。她笑言:“我不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能把这份工作做好已经很不错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让公司的研究员都成为行业内令人尊重的专家;提升自己的能力,多与客户沟通,多跟优秀的分析师学习他们的观点。”

路颖是一个纯粹而又低调的人,肯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给我们看,而又刻意避免放大自己的优点。正如她轻描淡写的那样,“勤奋、真诚、有责任心,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