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迎劫后余生首个生日 用站立姿势说“谢谢”

27.10.2015  10:58

海滨在爸爸帮助下,已经可以站立一会儿。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昨天是“上海好邻居”王海滨逃离死亡边缘后的第一个生日。6月16日凌晨,王海滨在一场大火中叫醒邻居,自己则全身烧伤被送进医院抢救。奇迹脱险,王海滨和家人坚信康复的道路“越痛越有希望”。20多天前,王海滨在家人的搀扶下第一次尝试站立,当时,他接受康复治疗仅仅一个月。昨天,他坚持用这样的姿势对每一个人说着“谢谢”。所有人再次记住了这位小伙,因为他的重生,因为他总与奇迹有关。

   经历五次手术犹如打了五场大战役

  9月7日,王海滨从瑞金医院烧伤科转入武警总院。进入康复治疗,海滨迎来第一个心理关口,不能再对抢救医生有过多依赖。康复治疗的过程,基本靠自身锻炼,治疗仅占三成作用。

  回忆休克期过后连做的五次切痂、清创植皮手术,海滨形容说:“如同五场战役。”那段时间,他将全部的信任与希望寄托在了为他实施手术的医生身上。取下头部供区健康的一部分皮肤,覆盖疤痕切除的受区区域,原本不同区域的皮肤从同一处血管得到供血,成活下来的一小块有可能如爬藤般越长越大。多少个生死存废关头,医生的不离不弃让海滨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应战,白帽口罩下一双双关切的眼睛鼓励着他闯过关键手术的每一个关口。

  转院前,话语不多的海滨忍不住问了医生们一个问题:“转院以后,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瑞金医院社工部心理医生杨颖注意到,海滨对主治医生张勤格外敬重。海滨在练习坐姿的时候,每当他看见张勤路过病房,即便张勤没有走向他,海滨也会练得更加认真,忍着剧烈的疼痛挺直身体,不靠椅背的样子如同老师面前一位积极做功课的学生。

  杨颖读懂了烧伤病人深藏内心的不安:“他是担心我们会放弃对他的治疗。

   艰难的康复治疗每一处关节活动都耗尽全力

  转入武警总院的一个月后,海滨再次见到了特意前来探望的张勤医生。在武警总院医生的陪同下,张勤中肯地告诉海滨:“距离整形手术的时间还早,一定不能放弃训练。意志力越强,身体恢复的活动功能就会越多。

  病房外,张勤对青年报记者说:“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套权威的方案能保证烧伤病人在每一个阶段接受的康复治疗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医生除了定期给到他们专业性的诊断意见,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往往更重要。康复治疗的确很漫长,康复对象必须要靠发自内心的自信、耐力以及韧性。

  海滨没有忘记张勤喂他吃水果与他长聊人生理想的画面,他同样没有忘记杨颖多番开导他时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让更多的人来爱你。

  康复治疗开始。从侧卧翻身到举臂练习,对一个全身面积曾高达88%的烧伤病人而言,每一处关节的活动都是一次全身力气的耗竭,疼痛噬筋腐骨。每一块新长出来的粉色肌肤必须经历水泡磨破结痂脱落的蜕换,这样的蜕换没有时间表,也没有次数的上限。

  海滨的母亲明显地发觉,儿子有意识地要求多吃饭。康复期间,烧伤病人对盐和色素几乎点滴不能沾。海滨面对那些淡而无味的一日三餐很少皱眉。医生嘱咐海滨的母亲,黑鱼汤是最佳的天然营养品。一个多月每天顿顿鱼汤的味道闻下来,负责煲汤喂饭的母亲忍不住胃口大减。海滨躺在病床上一边大口喝着鱼汤,一边安慰母亲:“妈,没事,我就当是在喝药。”平淡的语气会让海滨的母亲想到多年前,她曾问过海滨想要什么生日礼物,童年的海滨乖巧如女孩一般:“妈妈,我什么都不要”,满足地将头埋进她做的大排面里……

  吃下去的每一口饭,喝下去的每一口汤,海滨悉数将它们奉献给了每天重复上万次的康复动作。手掌、手臂、腰背、颈部、腿,每一个关节的活动承受着力的极限,长期卧床,翻身也减轻不了臀部的疼痛。一刻不得闲,必须忍受病痛和枯燥。

   挥不去的梦魇夜里大声哭喊着“快点跑

  也许正是因为睡梦中的哭泣不由理性控制,海滨在白天清醒的时候竭力保持着一个大男孩最看重的尊严。长时间入院,他每天一睁眼就在心里的日历表上标上一个记号。以至于见到记者的第一面,他飞快地报出了日期和星期。自从他清醒以来,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都在他永不停歇的计划中:“我想赶在天冷以前,多恢复一些。

  海滨举了举他那双严重肿胀的双手,左手的中指与无名指已经粘连成蹼状,只有右手的手指还能掰开活动。他对记者说:“我真的很想好好翻翻纸质书,家里那套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我还想读第二遍。

  很可惜,海滨的梦境却时常被另一番激烈的场景占据。

  距离那场意外的大火已过去四个多月,海滨的父母和隔壁病床的小病友“光光”依然能在深夜听到火灾留给海滨的应激记忆,在煎熬中盼来了次数和频率的渐渐减少。“有时候,海滨哥哥会喊‘快点跑’”、“有时候,我听到儿子哭地很伤心,起来问他梦见了什么,他也不回答”、“他爸爸还会听到他在梦里‘啊啊’地叫着奶奶”,“还有的时候……”,讲到这里,14岁的“小光光”和海滨的父母仿佛有了无声的默契,没再讲下去。

  不想冷场的海滨追问起了小“光光”:“你还听到我哭什么了?”这个大腿和脚趾被烧伤的小男孩曾在微信“朋友圈”里自豪地晒出自己和海滨是一个病房:“救火英雄哥哥可坚强了!

  深夜是皮肤旺盛生长的最佳时间。让海滨父母欣慰的“好胃口”加快了儿子的新陈代谢。海滨已记不清,多少次,他从黑暗中睁开眼睛,疤痕形成过程中的刺痒比术后愈合的疼痛难受上百倍。

  刺痒如猛兽,每晚纠缠着海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海滨只能喊醒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一遍遍隔着厚厚的绑带用双手的指关节挠着儿子的整块后背和前胸。海滨的父母害怕力度重了会弄破好不容易愈合的创面,然而,水泡破裂的时候,海滨甚至会感谢疼痛,感谢它取代了刺痒。直到现在,海滨每晚依然要熬到凌晨三点心力交瘁才能缓缓合眼。而他的父母自从事发后,再也不舍得睡熟。

   脚掌开始触碰地面26岁迎接新一次“蹒跚学步

  国庆长假的一天,海滨在家人小心翼翼的期待下,一双脚掌的侧面第一次触碰到了地面。当时,爸爸在身后托着海滨,他艰难地用双手撑着窗台,全身上下,每一处红色的伤口激烈地颤抖着,从佝偻着的半躬,一点点挺直了腰背,就像一枚叶子痛苦地从蜷缩中用力伸展每一条经络……

  因为长时间没有下地行走,海滨的双脚突然充血,很有些不听使唤。父子二人兴奋地着急了起来:“脚再使点劲”、“就是贴不平怎么办?”海滨的阿姨在一旁将这段“第一次”录了下来,站立的时间只有几十秒,但它打破了出事以来一家人压抑已久的噤声,那一刻,病床上方凝滞的空气也开朗流动了起来。

  艰难往往是多重意义上的。海滨爸爸说,海滨童年的第一次学走路是奶奶教会的,他那时候和海滨的母亲忙着务工挣钱,没想到,自己会在儿子26岁那年以这样的方式弥补一个父亲对儿子“蹒跚学步”的撑托。

  病房外,海滨爸爸的眼眶泛红,泪湿的睫毛轻轻抖动:“不会再想平淡安稳的过去,未来还来不及去想,一家人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而海滨对未来却从未停止过憧憬,他在出事以后几乎可以完整地背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尼克胡哲的经历。这个天生没有四肢的“海豹人”,19岁那年,他在被拒绝52次以后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开始励志演讲的生涯:“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创造奇迹,那就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奇迹。”带着对杨颖和张勤医生的感谢,对所有人铭记于心的感动,海滨在严酷的生命现实的对峙与对话中,向未来发起下一个奇迹挑战:“我想为更多烧伤病人做志愿者,讲我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很多认识我与我认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