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社会治理“厦门范本”的生动实践

28.07.2015  18:11

   (厦门网) 去年6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到海沧调研时,对海沧的社区治理工作连连点赞。他说,海沧通过共同缔造,发动两岸同胞共同参与,构建共治平台,社区治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今年5月,在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海沧代表厦门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政府代表上台致辞,将社会治理创新的“厦门范本”推向全国。这意味着,海沧区加快促进“三个融合”(城乡融合、新老厦门人融合、两岸融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取得新突破。刚刚闭幕的海沧区委三届八次全会作出部署,海沧将继续探索完善社区治理,拓展共同缔造行动,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纵向到底

  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当今社会,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在海沧兴旺社区的居民眼里,手机不仅是普通的通讯工具,它更像是动画片里哆啦A梦的百宝袋,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物品、服务都能从中快速“掏”出来。兴旺社区居民李大姐告诉记者,“买东西、交电费、找工作、预约医生……只要能想到的服务,在我们兴旺社区App上都能实现。”

  事实上,为了打通服务居民群众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兴旺社区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街道、社区、家庭组成的三级信息平台中,为居民打造便捷的“10分钟生活圈”,推动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据介绍,海沧区深化简政放权,推进4轮行政权力清单梳理工作,共减少1572项权力事项,梳理出68项可优化事项。在全市率先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网络互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是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在专家学者看来,海沧区运用共同缔造的方式,在纵向关系上形成了“区统筹-街道治理-村居服务-自治单元自治”的四级治理体系,破解了政府与社会失衡、社会失序、自治失效三大难题,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横向到边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一年多前,分布在院前的39栋美轮美奂的闽南古民居大多闲置,无人问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一栋栋古民居逐步“复苏”,如今,大夫第成为社区书院国学讲坛的教室,琅琅读书声萦绕耳畔。由古民居改造的咖啡馆、私房菜、民宿、文创工作坊、博物馆等相继兴起。

  今年6月,兴旺社区书院开班授课,标志着海沧社区大学“升级版”至此覆盖全区。在社区书院,上什么课,由居民“点单”,谁来上课,由居民自荐或推荐,让居民在家门口学到更多文化知识,并且增进了相互交流和融合。

  去年,新阳街道通过共同缔造,建立了“新厦门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出台相应扶持措施。如今,已有17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基地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推出服务新厦门人的活动,该基地被评为“福建省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单位”。

  据了解,海沧区在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紧紧抓住“共同”这一核心,横向到边,通过社会组织这个“发动机”,让社会各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形成了“党委、政府、社会”共同缔造的良好局面。

  两岸携手 共建美丽“新家园”

  “快来上早教班,来自台湾的陈怡仁老师可棒啦,别看她年轻,可她有着18年的早教经验呢。”邻居们纷纷转告着海虹社区书院开设早教班的好消息。不到一周时间,报名早教班的小朋友就翻了一倍多。

  日前,在两岸义工联盟培训基地,义工潘祝英说道,“通过与台湾志工交流,我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在具体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了。”

  如今在海沧,随处可见长庚医院、君龙人寿等众多台资企业志工队队员的身影。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成立一年多来,组织志愿服务近200场,上万人次参与,得到两岸同胞的一致好评,还获评“全国十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两岸义工联盟旗下的两岸阳光故事家族,今年初荣获中国社会创新奖,为全省唯一。

  “我们居住在海沧,也是这里的一分子,有义务共同缔造两岸融合‘美丽新家园’。”海沧东方高尔夫小区业委会主任、台商曾钦照说。这位“主任”,还有另一个身份——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

  在海沧,越来越多台商台胞积极投身社会治理,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已把他乡当故乡”。

  【记者手记】

  从“形变”到“核变”

  共同缔造给海沧社区治理带来的变化,不是狂风暴雨式的,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像《中国青年报》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从“旧貌”到“新颜”,这是海沧社区治理给人最直观的变化,可称之谓“形变”。以院前为例,曾经的“空壳村”转变为“闽台生态文化村”,年轻人纷纷回乡开发“城市菜地”,每亩地年收入增加6万元。大曦山、兴旺、海虹、海发……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美丽故事”。

  从“命令”到“协商”,这是海沧社区治理带来的又一变化,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可称之为“神变”。这也正是这一场“革命”的核心,就是将公众吸纳进社会治理体系中来,让其不仅仅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主体。

  “转变思想从来都是一个痛苦的蜕变。”海沧区某街道主要领导坦承,自己对“共同缔造”的理念,有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渐理解、认识的过程。

  事实证明,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让群众做主,街道和村委会、村民坐下来,大家评议、讲法律法规,几次会议下来,一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该领导说,如今干部开口闭口就是“共同缔造”,不再是在办公室拍脑袋,听取群众的意见成为政策决定出台前的重要一环。

  从“你和我”到“我们”,这是海沧社区治理带来的另一变化,即干群关系的变化,不妨称之为“核变”。通过两年来的共同缔造,改善了社区环境,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渐渐地,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也从“你和我”变为“我们”。

  【亮点】

  新阳街道

  参与“微自治”

  居民热情高涨

  在新阳街道,“微自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群众走出小家,加入“大家”建设,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热情高涨。

  街道以“微自治”为方法,尊重居民“微心愿”,培植社会“微组织”,着力建设“微机制”,大力推行“微行动”,推进社区惠民的缔造,完善社区融合的建设。

  街道建立了全省首个“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园”,带动成立了“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等新兴自治组织,居民、志愿者、专业社工、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具有协商民主特色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破解了无物业小区管理等难题。2013年,新阳街道“微自治”项目获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微自治”就像一个微小的齿轮,为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作为居民利益、生活和命运的共同体,社区治理的发展,牵动着社会治理的完善,社区自治是社会治理的微观体现。社区“微自治”反映的是“大社会”治理的缩影。

  社会治理不仅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推动着海沧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在基层,“百姓富 生态美”的画卷遍地铺开。

  海沧街道

  “五位一体”模式

  探索改革新路径

  海沧街道的社区治理朝着“五位一体”(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它不仅包含经济效益的彰显,还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服务创新、市民收入倍增、商家宜商宜业、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美好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追求有意义、高质量的均衡发展。

  专家表示,海沧在推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以群众参与为核心,通过共同缔造,克服了传统的为建设环境而建设环境的倾向,正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实施、可见效的社区“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为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径,培育新样本。

  【现场】

  村子“颜值”高

  居民“微笑”多

  “这村子的‘颜值’真是太高了!”走进全市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院前社,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孙茜感慨地说,在大都市里生活久了,来到这样的生态村庄,感觉身上的细胞都“活”了过来。

  在村中央,原本脏乱差的风水河——大河角华丽“变身”,通过共同缔造,河水通了,水也清了,如今的大河角拥有孩子嬉戏的微型公园、年轻人创业的民宿、老年人的健康步道、妇女的广场舞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像大河角这样旧貌换新颜的项目在小小的院前社就有18处。

  蔬果清香、琅琅书声、民居古韵……院前社独有的闽台风情元素交织出欢快的乐章,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浓浓的古早味,纯纯的邻里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表面上的美丽不是真正的美丽,居民心灵美,让两岸同胞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家的温馨,才是真正的美丽”。兴旺社区党委书记许敏芳说。

  为了让社区“新厦门人”真正地融合进来,社区居民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这项活动的主题就是“微笑”。“微笑服务”、“微笑邻里”、“微笑生活”……居民们自发行动起来,将笑容“装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朴实的微笑日记,与邻里分享美丽心情,迸发出微笑包容、互信互助的社区文化价值,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再度增强。

  走进新阳街道,幸福感油然而生,不仅因为居民相互的友好微笑,还源于持续不断的关爱行动。关爱社区残疾人、企业青年志愿者培训、“春暖花开”运动会等一系列关爱行动席卷新阳,不断为新、老厦门人送上一道道贴心的“关爱大餐”。

  “住在海沧很幸福,心情好了,仿佛夏天也没那么炎热了。”新阳街道霞阳社区居民蔡淑虹告诉记者,希望有更多新、老厦门人加入到社会治理中来,让更多人享受到共同缔造的成果。